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第81节

作者:丹丘
现在南边的天津一带已被袁世凯的北洋军占领了,非武装区也由洋兵把守着,大沽进口的洋米洋面到不了京城地面,至于北边,山海关以北已成了徐世昌的“保境安民”之地,铁路也被切断,东北的高粱、大豆也是一粒都没有进关,那些叫嚣要入关勤王的“关外八旗”更是连影子都没瞧见,只怕也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这种情况已持续了好几天了,京畿人口过百万,骡子、马驴也不少,人吃马嚼,每日都需从外地购进大量粮食,断粮一天,人心就要浮动,谣言就要四起,朝廷就要心慌,百姓更是人心惶惶。
眼见着城里的粮价芝麻开花节节高,可偏偏还有价无市,大小米铺粮店纷纷挂起“售罄”的招牌,那帮奸商是摆明了要发国难财啊,可叹朝廷昏庸,官吏贪婪,在这种时候不发安民告示,不抓奸商,反而满城乱抓没有辫子的人,连和尚都没放过。
这朝廷,是该完蛋了。
百姓有百姓的不满,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粮商捐出粮食助军,朝廷也不能不有所表示,对于粮商涨价的行为,朝廷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城里还没跑的官员吵成一锅粥,朝廷哪里还有心思去管奸商囤积居奇?查抄奸商,朝廷将失去最后一点民心,没有粮食,北洋第一镇也得反!
现在的情势很清楚,南方的革命军正在造反,北方的北洋军又要逼宫,朝廷是风箱里的耗子,两头受气。
袁世凯的“新年通电”一发出,满朝皆惊,一些机灵的官员得到消息,立马带着家眷跑出京城,有的投奔袁世凯做“从龙功臣”去了,有的则躲到了租界里,打死也不出来了,天下大乱之相已现,谁还敢在大清王朝这艘即将翻覆的破船上呆着?
也就那帮旗人和袁世凯的政敌没跑,他们是跑不了,也不敢跑,南方是去不了的,那里的“小赵屠”可是杀人不眨眼的,而且杀得还都是大官,官越大死得越快,端方、荫昌就是榜样,至于北边,那东北可是满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以前朝廷在那里搞“柳条边”,阻止汉人移居,就是打得“狡兔三窟”的主意,万一中原江山坐不稳,还可回到龙兴之地,可是现在也不行了,不要说那里“闯关东”的汉人已遍地都是,跑去了也没旗人的地方,便是徐世昌那里都通不过,谁都知道,现在明面上东北三省由徐世昌管着,可实际上是曹锟曹三爷的地盘,曹锟是谁?袁世凯手下的干将啊,袁世凯不点头,曹锟敢放哪个旗人贵胄出关?
没跑的人心里都明白,这满清王朝的气数确实是尽了,就连那些东交民巷的外国公使也纷纷跑来劝说朝廷“重用”袁世凯,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重用,而是要将全部权利转交到他袁宫保手里,叫他替朝廷打点江山社稷,至于皇室么,继续住在紫禁城里,该当皇帝的还当皇帝,该做王爷的还做王爷,该享受的待遇一样也不少,但朝政就不必置喙了。
这叫“君主立宪”,英国、日本就是这种国体,大清国立宪就属这两个国家最热心。
可一旦立了宪,皇帝就成了摆设,没有实权。朝廷不甘心,太后不甘心,便是那位三岁的小皇帝陛下这几日也是哭闹不停,看来也是心有不甘,不愿把权利交到袁世凯那个“篡贼”手里。可是不甘心又有什么办法呢?不甘心又换不来粮食,更换不来这天下臣民的忠心!
反观袁世凯,如今是“天下归心”,一帮人前呼后拥、敲锣打鼓,将他吹捧成了伊尹、周公一般的人物,好象只要他一出山掌权,便可天下太平似的,可这天下岂是说太平就太平了的?“新年通电”一出,北边的俄罗斯就嚷嚷着要重新划定中俄两国边界,东边的日本更是上蹿下跳,要将南满一口吞下,还要把汉冶萍也一口吞下,甚至把炮舰都开到了长江里,如果不是袁世凯及时发动,清军第一军哗变、第二军溃散,缺少了陆上配合,恐怕日本炮舰也不会在英国炮舰的“护送”下老老实实驶离汉口。
再加上英法美德四国一致调停,四国炮舰在中国沿海举行联合演习,这才让日俄两国安静下来,但谁都知道,不达到目的,他们绝不会轻易罢手,何况两国刚刚签定了协约,瓜分了东北的权益,现在胃口大开,又怎会嫌食物太少?趁火打劫可是这两国的拿手好戏。
所以啊,就算他袁世凯篡了这大清的社稷,只怕也是坐不稳江山的,列强不好惹,南方的革命党也同样不好对付,现在南方革命已呈燎原之势,就凭他袁世凯麾下那六万北洋新军,什么时候才能将革命军弹压下去?光是湖北的共和军就号称十多万,就是耗也能把北洋军给耗死。
没错,共和军的那位赵总司令确实推举袁世凯做“共和大统领”,可如果清室咬定帝制不松口,共和不成,他袁世凯又做个屁的大统领。
所以,目前最好的应对办法,似乎就是接受外国公使的建议,实行“君主立宪”,用袁世凯对付革命军,用君主制压袁世凯,只要共和一日不成,他袁世凯就做不了大统领,无论如何,这大清国的二百余年社稷不能叫一个奸臣篡了去!他袁世凯不是在天津对着大行皇帝的神位嚎啕大哭么?他不是想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忠臣么?既然他想作茧自缚,那好,朝廷就成全他。
也正是这些原因,朝廷直到现在也未发布“讨逆诏书”,上至太后、皇帝,下至大臣王公,都继续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袁世凯是“奉旨造反”。
紫禁城,养心殿东暖阁,一场御前会议正在进行。
殿外寒风刺骨,殿里也不暖和,因为隆裕太后发话了,说这如今的局面都是王公大臣昏庸糊涂导致的,所以,殿里不许生炉子,不许烧炭盆,好叫他们“醒醒灵台”。
为了“排除”满汉畛域,以示朝廷公正之心,参加御前会议的除了满臣和王公,还有不少汉臣,满臣以庆王奕劻为首,汉臣以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为首,戴大人是前几天刚被塞进军机处的,因为奕劻是袁世凯的靠山,虽然朝廷没明说,但到底是撤了他的军机大臣的差,以示薄惩,戴鸿慈就顶了他的位置,再加上鹿传霖、瞿鸿禨,现在军机处有三个汉臣,与那桐、世续、毓朗三个旗人军机分庭抗礼,至于摄政王载沣,也退出了军机处,表面是让军机处满汉人数相等,不偏不倚,但真正原因则是听从了洋人的建议,为将“摄政王”改为“摄政大臣”做铺垫,将来如果立宪顺利,这领班军机的位置就非袁世凯莫属了。
众人已在养心殿里议了一早上,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立宪”。
这立宪可大有讲究,分真立宪和假立宪两种,以前载沣和小恭王奉懿旨筹备立宪,但他们搞得是假立宪,因为责任内阁迟迟不立,结果丧失人心,导致革命军兴,后来倒是真想立内阁了,可是袁世凯又反了,现在,朝廷吸取了教训,要真立宪了,再不立宪,这江山真要让给旁人了。
当然,这是众人剃头挑子一头热,他们心里也清楚得很,这主动权可不是掌握在朝廷手里,而是在袁世凯手里,在革命军手里。袁世凯真的想做“摄政大臣”?恐怕得按照洋人的行文习惯打个“问号”。就算袁世凯甘心做摄政大臣,可南方的革命军答应不答应?通电里可是说得明白,他们想建立的是一个“共和中华”,不是帝制中华。所以,无论是哪一方不点头,就算是朝廷真立宪,也是不可得。
要不咋说那位共和军的赵总司令是革命党里最危险的人物呢?他不仅举着“种族革命”的大旗,同时还举着一面“社会革命”的大旗,前者逼得是朝廷,后者逼得是袁世凯。
高明啊!
这么算起来,现在只能依靠洋人了,由他们出面调解,说服袁世凯继续做大清王朝的臣子,也要说服或者是降伏南方的革命者,让他们也接受“君主立宪”国体。洋人出面事情就好办得多,现在无论是袁世凯还是革命军,都缺银子,养兵打仗要银子,官员俸禄要银子,赈济饥民要银子,就是发通电,也少不了银子!中国现在国弱民穷,国家财政早已山穷水尽,要想维持统治,只能靠向洋人借贷,大清朝廷就是这么干的,虽然这些洋债利息高、折扣高、还款条件苛刻,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还得清,但眼下这种局面却也是顾不了许多了,能多拖一天便是一天吧,全当是饮鸩止渴了。
洋人手里捏着洋钱,朝袁世凯和革命军晃悠,不愁他们不上钩。朝廷跟洋人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也算是看明白了,难怪洋人来中国首要目的不是占地盘,而是通商,原来用心竟是如此深远,没了银子一切完蛋,有了银子一切好说,通商就能挣银子,而且挣的就是中国人的银子,洋人的腰包越来越鼓,中国百姓是越来越穷,朝廷压榨百姓的手段却是越来越多,涸泽而渔,也难怪百姓要起来造反了。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必要责备洋人用心险恶了,这种火烧眉毛的时候还是需要洋人帮忙的,隆裕不愿做葬送大清社稷的太后,众人又何尝愿做葬送大清的罪臣?君主立宪一成,好歹国名还是“大清”,皇帝还姓爱新觉罗,众多的“红带子”、“黄带子”也还是皇室成员。
“太后明鉴。”
庆亲王奕劻吸了一下鼻涕,嘟哝着说道:“如今情势明摆着,再不立宪,就是国亡政息,便如那法兰西大革命一般,说不得,咱们这些宗室甚至是太后、皇上也都得上断头台;立了宪,便可与那英吉利一般,皇祚永固,江山万代,虽无治民之权,但亦尊荣无比,臣民拥戴,天下归心,与外国君主平起平坐。所以,依奴才之见,还是尽快立宪为好。”
隆裕太后拿起丝帕,又擦了擦眼角的泪,哽咽道:“哀家知道这个理,昨儿晚上还叫来容龄她们几个,给哀家好好念了几遍英吉利史书,这君主立宪的好处哀家也是清楚得很。可是眼下局面,朝廷想立宪,又怕南方革命党不答应,更怕袁世凯三心二意,就靠洋人去说,可洋人安得什么心思,朝廷也是不明白。再说了,那王不是回草原去了么?满蒙一家,这立宪的事可不只是朝廷的事,蒙古的王公也得参详参详。”
那彦图前几天离开京城回蒙古去了,说是要去草原召集勤王兵马,不过众人多不以为然,如今南方革命军兴,北洋军也造了反,即使蒙古王爷能领着兵赶来,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现在已不是骑射扫天下的时代了。
第100章 君宪与共和(下)
见隆裕太后仍将希望寄托在蒙古王公身上,参加朝议的王公大臣均不以为然。
没人愿意放弃权力,可也不能做白日梦啊。
奕劻说道:“太后,那王才走没几天,就算是出了口外就策马飞弛,只怕现在也赶不回草原,就算回了草原,要召集王公会议,要征集兵马粮草,也得等上好一阵子,再等王爷们领着兵赶来,只怕是黄花菜都凉了。现在的情势危急,朝廷得速定国体,再等的话,就怕南边的叛军杀到北边来了。如今洋人发话了,若是朝廷不尽快决断,他们就不帮忙了。”
“可是,洋人向来不跟朝廷一条心,你们可得多个心眼。”隆裕太后说道。
“太后勿忧。洋人的心思臣倒是能猜出一二。”军机大臣鹿传霖奏道。
“朝廷怕打仗,洋人也怕咱们大清国乱套,如果天下大乱,不惟挣不着银子,便是在华洋商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当年庚子国变,义和拳到处摆坛杀大毛子、二毛子,那个乱劲啊,啧啧,洋人可是记忆犹新,所以啊,这洋人也巴望着早点太平下来,也好安心挣银子。至于南方叛军那边,太后更不必忧心,若是他们不同意立宪,洋人绝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没了洋人的支持,他们又能撑几天?那孙逆、那陶逆,不都是洋人捧起来的?没洋人支持,他们早就被朝廷灭了。前几日臣去拜访各国公使,他们大多以为我国百姓缺乏教养,不懂什么是‘共和’,与其乱糟糟的建共和,倒不如君主立宪更合国情。”
“鹿中堂所言极是。”
“还是鹿中堂看得清楚。”
养心殿里众人随声附和,百姓们固然不懂什么是“共和”,这些大臣也未必懂的,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如果不尽快确立君主立宪国体,不惟南方革命军会趁机煽动暴民,而且那些立宪派也不会答应,现在朝廷已没多少盟友了,再失去立宪派的支持,到时候他们万一去拥戴袁世凯做立宪皇帝,朝廷可就追悔莫及了。
“既然这是大伙儿的意思,哀家就准了。这个立宪诏书就由军机处拟定,盖了玺便明发天下,好叫百姓都知道,朝廷不是一根筋,皇上也不是昏君。”
隆裕太后叹了口气,顿了顿,又说道:“不过,袁世凯那边也得派人去回信,叫他赶紧正了‘摄政大臣’的位置,免得一口一个‘山野布衣代天子御民’,不伦不类的,叫人看了发噱。”
奕劻说道:“这个好办,诏书便由军机处去拟,另外,当初御史弹劾袁世凯‘贪墨军饷’、‘专横擅杀’,这两个罪名也得给袁世凯去了,不然名不正言不顺,就当那个御史‘构陷忠良’,一来安抚袁世凯,二来也好给朝廷一个台阶下。至于给袁世凯回信,依奴才之见,不如就派阮忠枢和赵秉钧一同赶去天津宣旨。不过,这俩人现在都还在牢里,只怕吃了些苦头,还得好好宣慰才是。”
“他们怎么也在牢里?”隆裕太后看了眼一旁的载沣。
载沣没敢说话,奕劻忙道:“还不是恭王他们干的?自从组了‘宗社党’,他们叫嚷着要把袁世凯的旧人赶尽杀绝,还说要尽杀城里的汉民,搞得人心惶惶,阮忠枢本来是跑到奴才府上躲避的,后来叫恭王知道了,领着一班黄带子旗人冲进王府,硬是把人打了一顿,又押到了顺天府大牢,奴才想劝,也差点挨了揍。太后,不能任由他们这么胡闹下去,再闹,怕是变起肘腋啊。”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世子很凶[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唐砖[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无家[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宋时[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欲霸三国[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明血[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帝国星穹[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猎明[精校版]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国色生枭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琅琊榜[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