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第150节

作者:丹丘
在亚洲,因中国的“戊申革命”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发酵,中国的革命党人在革命中表现出来的勇气与斗志鼓舞着东南亚各国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将目光从日本的“明治维新”转向中国的“戊申革命”。
如何打碎西方殖民者强加在亚洲各国脖子上的殖民枷锁?这已成为了一个流行话题,从白雪皑皑的朝鲜半岛,到烈日炎炎的马来亚和菲律宾,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都开始了思考,指望殖民者发善心是不现实的,唯一的选择似乎只剩下革命,但革命的暴力所带来的却不仅仅只是一时的动荡,革命所造成的混乱也可能给其它国家制造插手内政的机会,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那场“蕲州事变”已经表明,任何对列强殖民利益的威胁都将引来列强的武力干涉,而且,作为一个差点成为西方殖民地的国家,日本在摆脱了不利局面之后也立即走上了对外扩张和殖民之路,这表明日本对于亚洲各国而言并不是一个救星,各国的留日学生都开始调整日本在心目中的地位。
这个时代的后进国家,其悲哀之处就在于,它不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单独抗衡整个列强殖民经济体系,中国的革命者们能不能找到一条崭新的道路呢?所有的人都睁大了眼睛,屏息凝神的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投向了湖北,投向了共和军的那位总司令。
日本政府之所以抓住“蕲州事变”做文章,其目的是很明确的,除了进一步向满洲方向扩张之外,夺取汉冶萍煤铁联合企业也是日本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扼杀中国发展重工业的一切企图,并壮大日本的钢铁企业,为日本战略家制定的大陆政策服务,如果他们达到目的,整个远东地区,日本的钢铁工业将处于绝对的、不可动摇的霸主地位,即使是英国、美国的远东钢铁销售业也将受到威胁,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个稍微有常识、有理智的政治家都不会熟视无睹。
更何况,如果日本借此取得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主导权,将严重威胁列强的远东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这是所有外交家的座右铭,不然的话,日本与俄国也不会在日俄战争结束仅几年之后就缔结协约了。
所以,不希望日本人得逞的不止是中国的爱国者,美国、德国、法国,甚至是日本的盟国英国也不愿意看到日本独霸中国,中国并不是在孤军奋战,虽然列强们的目的具有强烈的自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中国的革命者们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点,借力打力的对抗日本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这叫“以夷制夷”,是满清朝廷的惯用外交伎俩,对于弱国来说,能够在列强的夹缝中艰难的苟延残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现在满清朝廷已经让国,共和中华创立,依靠革命起家的人们将如何延续“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或者,他们不屑于使用这种手段?至少现在为止,没人能够准确回答,因为历史笼罩在迷雾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除非这个人能够预见到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世界需要变局,远东需要变局,因为只有在变局中后进国家才能得到发展的机会。
3月25日,中华革命共和军总司令赵北再次拍发反日通电,随后派遣警戒部队在长江北岸的小池口一带密切监视驻泊九江的日本长江派遣舰队动向,共和军的炮兵则加紧在蕲州城外修筑坚固工事,如果日舰再次西进的话,等待它们的就不是一座只能挨打的城市了。
暴跳如雷的日本新闻界立即发出威胁,叫嚣要大举增兵华南,除非中国立即将汉冶萍转让给日本商人经营,否则,中日再来一场“甲午战争”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这一次,日本军方就不仅仅是要谋求“直隶决战”了,它们想要的是“中原合战”。
虽然这只是日本新闻界的叫嚣,但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日本政府和军部放出的探空气球。
列强迅速做出了反应,美国和德国先后表示,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对中国采取单方面的军事行动,两国舰队随即在黄海进行了联合军事演习,而日本的盟友英国则出人意料的保持了缄默,稍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外交部门进行了多次电报磋商,但目前为止尚无任何消息传达给新闻界。
在这种奇怪的国际政治环境下,尽管日本报纸上窜下跳,尽管袁世凯政府一封又一封的加急电报拍到武汉,但作为共和军行动风向标的《先锋日报》仍然口气强硬,拒绝向日本做出任何让步,而且不断制造舆论,煽动革命军尽快收回汉口日本租界,并驱逐所有在鄂日本人,废除前清时代与日本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商约,停止供应日本大冶铁矿石,停止向日本支付一切赔款。
明眼人都知道,看这副架势,共和军总司令赵北似乎是铁了心要与日本硬抗到底了,报纸鼓吹了两天之后,赵总司令立即派兵驱逐了驻在大冶铁矿的日本监督和卫队,而且还包围了汉口日租界,在洋商跑马场边架起大炮,扬言要收回汉口日租界。不仅如此,共和军甚至还派兵把守住了汉口英国租界的出入口,不论洋人华人,进出一律要接受士兵的监视,与此相配合,数万革命群众每日都在英租界外举行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继续激怒这头欧洲蛮牛。
日本与英国在前年刚刚续签同盟条约,共和军如此做法,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这叫“横挑强邻”,自讨没趣,就连以前的共和军支持者也纷纷提醒总司令,不要招惹英国人。
但共和军一意孤行,面对英国公使的抗议、袁世凯的责问、革命势力的质疑,依然我行我素,丝毫也不把日不落帝国放在眼里,就好象英国已经衰落了似的,这让英国朝野上上下下暴跳如雷,英国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着汉口英国租界的“悲惨世界”,激发起了英国国民的强烈愤慨,叫嚷着要派兵“教训那个中国无赖”,舆论压力之下,英国首相不得不发表公开讲话,宣称,如果共和军继续采取敌视英国的立场,英国政府就将拒绝参与中日冲突的调停,甚至威胁要派遣主力舰队来华,进行武力威慑。
“够了!够了!赵总司令,你就高抬贵手,让中国人喘口气吧。”某些革命派控制的报纸发出了悲鸣,一转前几日的强硬立场,开始寻求单方面与日本谈判。
“赵北,何许人也?会党头目而已!戊申兵乱,沐猴而冠,跳梁卖乖,先挑日本,再惹英国,其真以为列强无人乎?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望袁大总统速定决心,解我中华之危难,解我黎民之倒悬。”这是君宪派报纸的哀号。
当然,这些反对总司令的声音很快被更多支持总司令的声音淹没,蕲州“春分通电”虽是打得嘴仗,但却是中国近些年未有过的强硬姿态,对于压抑了许久的国人来说,不啻久旱逢甘霖一般,精神之振奋,绝非区区报纸上的跳梁小丑可以掩盖。
“日军一日不撤,共和军便一日不可懈怠!中华脊梁,唯共和军而已!唯赵振华而已!”
“百年国耻,一朝尽雪!列强尤可欺,国人当自强!”
……
颂扬声中不免夹杂着一些阿谀奉承之辞,对此,赵北只是一笑置之,大笔一挥,在《先锋日报》上写下一篇未署名的文章,以一名随军记者的身份,将共和军西征四川的艰苦情形向公众揭示,特意点明,此时与共和军做对的,除了少数不明情况的守旧人士之外,其他的多数都是收了日本政府黑钱的走狗文人,对于这些人,应该坚决的打倒。
文章一出,更是热闹,在某些“有心人”的指点下,一些热血青年涌上街头,将那些鼓吹解散共和军、赵北下野赴日本道歉的报馆一一捣毁,主笔不是被打就是被挂上“汉奸”的牌子游街,虽然各地军政府很快将这种乱相弹压下去,但整个社会如同快要爆炸的火药桶,随时都会再来一次革命。
二次革命?
冷静下来的人们将目光投向湖北,投向那位总司令。
总司令也不负众望,趁热打铁又写了几篇文章,仔细分析了日本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对日作战战略,指出,一旦中日现在开战,就是一场持久战,中国只能采取“拖”字诀,把日本拖死!用这种同归于尽的决绝,迫使日本知难而退。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连篇累牍的吹捧德国的崛起历史,号召国民向德国学习,用民族和国家主义拯救这个古老的民族。这些文章都是他用真名发表,末尾都无一例外的写了一句很煽情的话:
“男儿投笔应从军,当兵就当共和军!”
口号一喊,群情汹汹。
“当兵去!投共和军去!”
“铁血中华,需要铁血男儿!中华的脊梁,就是共和军!”
在口号的激励下,天南海北的青年纷纷打点行装,踏上征程,他们唱着军歌,挥舞红旗,目的地只有一个:武汉。这些人中,不少都是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更有来自遥远异国的华侨、华人,他们的加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为共和军注入了一股最具战斗力的新鲜血液,虽然他们不可能全都走上战场,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学识不会没有用武之地。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造警钟鸣?……”
嘹亮的军歌声中,共和军的精神已经传遍中华大地,这种精神将引导这个民族走向新的征程!
这段征程必然洒满鲜血,也必然光辉无比!
第174章 黄州阴谋
天气愈发暖和起来,前些日子的几场春雨一淋,江堤上已冒出几点新绿,点缀在那深褐色的泥土中,随着微风轻轻摇摆。
经过前段时间的努力,长江堤防已得到很好的加固,虽然未必能挡得住同治五年那样的洪水,但抵挡一下全流域的春汛还是可以胜任的,现在春汛尚未结束,守在堤上的劳工们还不敢下堤,住在草棚里,吃着军政府拨下的干粮,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发生溃堤险情,他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敲响铜锣,用这种原始方式指挥乡亲们撤往高处,往年这个差使是各地各行其事,由各地方头面人物主持,而现在,则是统一由军政府辖下的防汛委员会统筹全局,借助有线电报网,上游的春汛情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放上防汛委员会的案头。
防汛委员会就设在黄州城里,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共和军的总司令赵北就是防汛委员会的委员长,现在他正指挥部队准备迎击日本长江派遣舰队,所以就近将防汛委员会设在共和军前敌指挥部的旁边,用他那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指导着委员会的工作。本来,总司令是想把指挥部设在更靠东的蕲州城的,但考虑到他的安全,参谋部全体成员一致反对,于是只好驻跸黄州,顺便将防汛委员会也设在了这里。
不过现在,这位共和军的灵魂人物却不在防汛委员会指导工作,也没在指挥部统筹全局,而是领着一帮参谋军官在江堤上视察。
与留守在江堤上的民夫亲切交谈,嘘寒问暖,从后世电视上学来的经验都用在了这上头,效果还是不错的,把几个老农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到底,是没见识过这种场面。
跟随在总司令身边的还有十几个青年学生,他们都是前几天刚从武汉的干部培训学校调过来的,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当不了兵,只能从事民政工作,现在都是防汛委员会的“委员”,将来还要送他们去外国深造,学习水利,为共和中华的未来工业建设出谋划策。
从工棚里出来,赵北顺手将一把靠在工棚边的铁锹提了起来,看了看那铁铲,然后交给身边的那群青年,说道:“看看,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连铁锹上都刻着洋文,好歹咱们中国也有几千年历史,炼铁的灌钢法、炒钢法咱们早就在应用,洋人还在用铜锅的时候咱们就已经用上铁锅了,可是现在却连农具也要从外国进口,工业之落后,由此可见一斑。”
说到这里,话锋一转,又道:“当然,我说这些并不是在诋毁外国技术,相比咱们古代的技术,洋人的技术现在确实先进,这洋铁锹之所以能够取代中国的铁匠铺,就是因为价格便宜,质量过硬,农民们都愿意使用,为什么洋货比土货便宜呢?就是因为工业化。等将来送你们出国深造,希望你们记住这句话: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强国力量!”
青年们用力点着头,默默的传看着那把铁锹,心里有种沉甸甸的味道,仿佛那不是一把农具,而是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
见这些青年已经上道,赵北正欲继续往下说,却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扭头一望,看见吴振汉领着一群军官骑马赶来。
吴振汉在堤下翻身下马,走上土堤,将一封电报递给总司令,说道:“汤乡茗的通电,督促日本政府尽快撤走舰队。他的舰队走到江西湖口就没再走了,和九江游弋的日本舰队隔着鄱阳湖口对峙,不过也没开炮,双方都很克制。”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靖安侯世子很凶[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无家[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宋时[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欲霸三国[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明血[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帝国星穹[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猎明[精校版]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国色生枭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琅琊榜[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