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大明国师 第109节

作者:西湖遇雨
这个问题,李景隆认为光是靠农业增产,是解决得了一时,解决不了一世的。
所以,这不是成死循环了?
李景隆微微摇头,在他眼里,确实是无解的死循环。
姜星火淡淡一笑,看着两人目光坚定地说道。
“不是没有办法,相反,办法不少,上中下三策,你们想先听哪个?”
两人对视一眼,朱高煦开口抢声说道:“要先听上策!”
“可以,但是有个事先声明。”
姜星火点头说道。
“不管是上策、中策,还是下策。我们所做的一切讨论、畅想,都极为可能不是现实会发生的事情,所以只讨论对策本身可操作的合理性,不讨论在当下大明的庙堂环境下,未来是否能真的实现。”
见两人颔首同意,姜星火开始说道。
“上策,作为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最为简单的。”
“只要大明在未来的一到二百年内人口达到峰值前,找到更适宜居住的陆地,把一部分超出耕地负担的人口迁徙过去,就可以让这片‘殖民地’成为大明北方气候崩溃时最稳固的压舱石万事开头难,只要找到宜居的陆地登陆,并且随后不断地拓展宜居的陆地,不断输送人口和物资,其实用不了几十年,很快就可以基本稳定下来并且对大明本土形成初步的反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好处还会越来越明显,便可以缓解这次持续数百年的小冰河期灾害了。”
姜星火开口缓缓说道:“我可以保证,这块新的陆地,农耕条件一定是比大明现有的条件更加优秀的,中部有着广袤的平原和南北贯通的水系,也同样是雨热同期,易于耕作。”
顿了顿,姜星火又补充道:“不过,虽然说起来似乎简单,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同时还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可谓是福泽万代,但耗时耗力。”
既然是畅想讨论,那当然就默认庙堂环境允许这种政策的发生。
朱高煦与李景隆都点了点头。
李景隆皱眉沉默了半晌后,忽然抬起头说道:“若是新的陆地自然禀赋如此优越,开拓新的陆地倒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办法。只不过我华夏素来安土重迁,如何会有人抛家舍业不远万里地去新的陆地上讨生活呢?”
姜星火沉吟剎那,他要是告诉两人,在未来其实会有很多人远赴万里去淘金,只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恐怕不是现在的例子也没什么说服力。
可就在姜星火沉思之际,朱高煦却忽然插嘴。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要钱不要命的人多了去了,只要有一个开头的,知晓了那边天地广阔,不用再挤在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上,而是在那边一个人能种三十亩地,自然有的是人愿意去了。”
“什么安土重迁。”朱高煦撇撇嘴,“说白了,不就是冒险的收益,没达到能让人豁出命去干的地步吗?”
姜星火一时语塞,李景隆也是有些尴尬,道理,好像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李景隆想了想,继续深究道。
“大明到了未来一百年内的时间段,定然是国力雄厚、人口众多,就算确实如高、高羽所说,想要移民海外的人趋之若鹜,可是新的陆地,别无它物。”
李景隆发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这样一来,一开始的小规模移民恐怕很难积攒出足够的资源供后续人使用,大规模移民过去之后,一开始的数年肯定不能依靠耕种自给自足的,如此多的人,如何获取足够粮食、衣物等基础物资呢?总不能让他们饿死吧。另外,如果真的后续大量移民过去后,大明本土的耕地怎么办?还得安排人手维持耕种吧。若移民的都是无地的人口还好,可若是真有利益,就注定会有很多有地之人也会卖地而去,到时候大明本土的粮食反而不够吃了怎么办?这些工作可是浩大的工程!”
朱高煦听完,亦是连连点头,颇为赞许地瞥向李景隆。
这位仁兄不愧是纸上兵圣,实践能力怎么样不说,起码纸上谈兵的时候,讲的还是头头是道的,朱高煦觉得自己就没有这个水平。
面对李景隆的质疑。
姜星火则微笑着说道:“这些问题,当然也有考虑过。先说后一点吧,其实大明本土的耕地这件事,根本就不用担心,因为你可以试想,首先,人地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问题,难道大明百姓生娃的速度你也担心吗?只要有地种,多少人都能放开了生出来。”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必然会有更加高效的、用于农业种植生产的器物出现纵观历史,这是必然发生的现象,而我相信,若是大明真走上了海外扩张这条道路,那么世界殖民和海外贸易这两件事几乎是必然而然地同时发生的,反过来,为了追逐利润,不管是手工业还是农业,都会有更多提高生产能力的发明创造产生出来。”
李景隆略微思忖后同意了姜星火的说法。
李景隆认为,如果不纠结以当下的大明来猜度未来的大明,那么姜星火所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极有可能实现。
毕竟,人生实在是太短了,一个人所能获取的人生经验、阅历,也是基于当下的时代。
以至于人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难以去放眼未来,设想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事实上,这无关乎智力,而是真真切切的时代局限性。
站在社会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拨古人,当然并不比现代人傻,只是有些事情他难以理解、从未见识,就仿佛有一层浓重无法看透的乌云一般挡住了真相,所以才觉得不可能。
若是拨云见日,给他有理有据地描绘出来,很多道理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也就是后天教育的意义所在。
伱把一个现代的婴儿放回古代,他会被培养成古代人。
反之亦然,如果一个出生在古代的婴儿穿越到了现代被人收养,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那他如果不考虑身体基因、抗体方面的叠代差距,智力和认知力,有极大可能跟同龄的现代孩子并没有太大差距。
而姜星火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教育者的角色。
教育的,还是古代大明受教育水平良好(虽然有人不愿意学)、走南闯北生活经验丰富(从北砍/逃到南)、参加过实际工作(砍人与指挥砍人)的两个学生。
那么,培养出一点超越时代的视野,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景隆复又问道:“那移民的物资问题呢?”
姜星火干脆说道:“一步一步来,不要想着一次性大规模地就把事情做完,移民其实跟移山一样,就是个日积月累的工夫你想想,哪有一下子就能把一座大山给搬空的?不都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所以说,这就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情,起码也要三四代人,才能初步建设完成,而第一代人,只需要建立前哨的滩头驻地;继而稍微进行探索,在合适的港口处建立贸易站;然后向内陆探索的同时,完善港口设施,建立一座城池;最后才会考虑大举进军内陆,拓宽耕地范围的事情。”
“另外……”
姜星火继续说道:“当地之人,倒也不必一定选择赶尽杀绝。”
姜星火这么说,倒也不是圣母心。
实际上,姜星火所说的这片新的陆地,自然就是美洲大陆。
正所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北美五十州”。
先不讨论从大明到美洲移民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
单论北美大陆这块田地本身,就已经是令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极度眼馋的无价之宝了,环境之优越,纵观全球亦无出其右者。
未来工业时代所必须的那些石油、煤炭还有各种稀有金属之类的也先不谈,只说在农业时代的田地等自然资源价值。
首先,北美大陆东西两侧为海洋,利于发展贸易与运输,内陆则有贯穿南北的水系,极为便于灌溉,还有占据世界百分之二十淡水储量的五大湖,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分条件较好。
从西到东来说,西海岸有绵长的山脉,可以如同一道天然长城一样,有效阻挡寒流的内侵;中部大平原一望无际,极度适合农业种植,耕地面积广大到约占世界总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养活多少人都没有问题;至于东侧则稍微差点,虽然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理论上事宜农耕,但是北美大陆东海岸的冬天究竟是暖是寒,取决于寒流具体的走向,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至于为什么本地人没有在农业时代发展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则是受限于本地两点奇怪的因素了。
而两点因素,大明恰好都能解决。
第一点,也是最尴尬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北美大陆田地肥沃,耕地面积广大,但是.当地没有土生土长的粮食作物!
北美本土的可食用作物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南瓜、向日葵、菊草、藜(类似于菠菜)。
至于玉米,直到大明这个时代,北美土著才在东海岸种植了短暂适用于夏季生长的玉米。
没有高产的粮食作物,就没有繁衍人口的基础。
而在姜星火穿越前的那个时代,却证明了北美不是田地不行,只是土著农作物不行罢了,北美大平原的田地条件,小麦、水稻,什么都可以种,种下去收获就差不了。
因此,大明只需要带上大明本土农作物的种子,就可以放开了种,第一点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第一点粮食作物不行能解决,而第二点,轮到了北美本土动物不行。
北美没有任何可以驯化后,供人交通或协助耕种的本土大型哺乳类动物。
在“可驯化”这个前提条件下,能达到“供人交通”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羊(羊车)、马、骆驼,能达到“协助耕种”的哺乳类动物,包括但不限于牛、马
遗憾的是,北美大陆一样都没有。
在北美大陆上生活的马和骆驼,一万三千年前就灭绝了,而西部牛仔们骑的马,都是从欧洲引进的。
没有交通坐骑倒还好说,大不了辛苦点步行,可没有牛马等农耕助手,就点不了“铁犁牛耕”的科技树,北美土著世世代代都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种阶段。
难道你指望火鸡或者美洲羊驼给你拉犁吗?
当然了,对于北美土著永远都解决不了的困难,对于大明来说,不过是几十艘船的事情罢了。
——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对于某些地区来说,永远都不可能突破的自然上限,只需要其他地区习以为常的东西交流一下,便可以突破。
朱高煦疑惑问道:“姜先生为什么说对本地人不用赶尽杀绝呢?难道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吗?”
姜星火收回思绪,说道。
“其一是华夏文明对人数少的落后民族的同化能力极强,这在过去的历史中,已经无数次地验证过了.当然,我不是说这种民族融合是正义的正确的,事实上,这种所谓的‘融合’往往伴随着无数先民的痛苦与血泪,这里只说这个结果。”
李景隆点了点头,无论是五胡乱华和后续的南北朝时期,还是诸如沙陀人等北方胡人再次与汉地融合的五代十国时期,亦或是造成了靖康之耻的女真人.不论这些胡人多么野蛮善战,最后的结果都是被同化成了汉人的样子。
“其二便是,新的陆地的那些土著人,也有可能就是华夏先民的后裔,跟我们并没有极为不可接受的差异。”
姜星火的这个说法,便是前世看到的“殷人东渡”学说。
为了揭开印第安文明,姜星火前世的科学家做出了很多假设,其中“殷人东渡”是主体,是对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起源的一种假说,是否是正确的,姜星火不敢保证,但最起码确实有其可能性。
之所以产生“殷人东渡”的学说,主要是在商朝时有东征的军队消失了,而通过对商朝和美洲大陆时间的对峙,发现军队消失时,美洲大陆就意外出现了新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于是这也就让“殷人东渡”说法更具可靠性了。
别说什么能不能从亚洲到北美大陆原始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踏入了文明社会的人类,不是没有可能做到的。
而之所以众多学者都认可商朝古人和印第安人的关系,这主要当地出土的文物与华夏的各种古文物高度相似有关,比如陶罐、甲骨文字等。而且根据记载发现,印第安人与商朝在习惯方面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人物跪坐石雕像就可以证明。
当然了,这也只是前提条件,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确实和汉人在各种条件上来看,还没到不可融合的地步,如果是昆仑奴那种,姜星火自然是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提议的。
事实上,这也只是姜星火的一厢情愿,若是真的实施起来,恐怕赶尽杀绝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姜星火的话语,让李景隆和朱高煦愈发好奇,这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只顾着讨论移民新大陆的可能性,都忘了问新的陆地在哪里了,他们几乎齐声问道。
“新的大陆究竟在哪?为何姜先生说有可能是华夏先民的后裔?”
姜星火比量了一下他的文字地图,极右侧画了一下,以作示意。
两个人看完后,都沉默了。
“这怕不是得几万里之遥吧?”
“是很远。”姜星火点头承认,“但是海上跟陆上毕竟不一样,在物资充足的前提下,顺着风不过数月便可以抵达,而且回来走另一条海路,也是顺风。”
接着,姜星火大概说了一下路线。
姜星火所说的,便是从泉州港之类的南方海港出发,在西太平洋顺着西风带直接抵达中美洲,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北,顺着环太平洋暖流回到日本。
这是后世比较成熟的跨洋航线,在古代的风帆战舰时代,更是注重风力的应用,帆船顺风不顺风完全是两回事。
当然了,如果想要跨洋航行,风帆肯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反正,如果从大明到北美洲,向东行的船舶是应尽可能利用西风漂流选择最短航程航线的,通常在中高纬度航行时采用大圆航线或混合航线,低纬度航行时采用横向线航线。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奋斗在盛唐娱乐春秋[精校版]衣冠不南渡庆余年[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诗与刀[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血火河山[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民国投机者权臣[精校版]无家[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叛徒[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铁血德意志[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银狐[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汉世祖天可汗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人生[精校版]特种兵王[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开海[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儒道之天下霸主[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反元[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篡清[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明风月[精校版]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开局就杀了曹操[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战国万人敌[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大明铁骨[精校版]汉乡[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一世富贵[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隋末之乱臣贼子[精校版]巨浪[精校版]龙起南洋[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问鼎记[精校版]赤唐[精校版]宋时明月[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晚唐浮生启明1158[精校版]这个北宋有点怪大明国师始皇家的好圣孙黑道特种兵军火帝国弹痕[精校版]调教太平洋[精校版]交锋[精校版]我的第三帝国[精校版]国策[精校版]海魂[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