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皇兄何故造反? 第49节

作者:月麒麟
他不知道的是,朱祁钰前世当了七年的皇帝,别的没练出来,一身的气度威势,却是早已经如影随形。
只是今生他不过还是一个小小的王爷,所以他一直掩饰的很好,然而此刻心情激荡之下,也便有些控制不住了。
看到金英的样子,朱祁钰也意识到不妥,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金英这才感到周围的压力都消失了不少。
紧接着,朱祁钰道:“既然太后娘娘想来,那明日你在集义殿后,备上一副仪驾便是,想来只要太后娘娘不乱插手朝政,外朝的大臣们也不会多说什么。”
金英眨了眨眼睛
就这么简单,就同意了?
他下意识的觉得不对,想要开口发问,但是想起朱祁钰刚刚散发出的危险气息,金英不由得感到一阵心悸,于是咽下喉头的话,告了声退便回慈宁宫传消息去了。
朱祁钰望着金英离开的身影,嘴角浮起一抹冷笑。
旁听?
既然太后娘娘这么想要参与朝政,那就让她好好瞧瞧,这场足以被载入史册的朝会吧。
第50章 内阁
内阁位于宫城的东南角,自东华门而入,往北是华殿,往南一排廊庑,便是内阁所在。
明代内阁,最早设立于太宗皇帝时期。
太祖皇帝废宰相,罢中书省,削弱了通政司,形成了一套由皇帝直辖六部的政治体制,这样固然使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但是代价就是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压到了皇帝一个人的身上。
太祖皇帝南征北战,马上得天下,精力充沛,自然是能应付得过来。
但是到了太宗皇帝时期,就不行了。
倒不是说,太宗皇帝的精力不如太祖皇帝,而是因为,太宗皇帝因靖难而得帝位,朝野上下虽不敢言,但终究是得位不正,需以大功业向天下人证明,他老人家才是最合适坐这个皇位的。
这就导致太宗皇帝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处理政务上,他需要分出相当大一部分的精力,用来经略边境。
内阁和司礼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朝堂惯例,将六部及各寺监等办事机构,称之为外朝,将内宦执掌的包括司礼监在内的二十四监称为内廷。
内阁恰恰是位于外朝和内廷之间,起到调和内外,总柄机要的作用。
不过那是明后期的内阁才有的权势。
太宗皇帝也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帝王,他虽然建立了内阁,但是更多的是以备咨询之用,同时,也给了翰林院的学子们一个观政参政的机会。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内阁最开始设立之初的用意之一,就是为了让翰林院的学子能够参与政事。
这也是有明一代,内阁和翰林院密不可分的关键所在。
太祖皇帝对官员十分严苛,但是对于读书人却十分优待,翰林院作为读书人的最高机构,自创立之初起,就是臣清流养望之地,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臣的后备军。
要知道,大明以科举取士,所有考上来的士子,无不是十年寒窗苦读之辈,心性毅力都足够,但是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真正参与过政事。
翰林院就是这些新科进士们用来观政的地方,但是翰林院毕竟是清流之地,执掌的权柄不外乎是修史,翰,制诏这些东西,很难真正参与到朝政当中来。
于是太宗皇帝就设立了内阁,从翰林院当中简拔出优秀者,入直内阁,预闻机务,减轻皇帝压力的同时,也锻炼自己参与朝政的能力。
所以内阁的传统,就是阁臣自翰林而出,这也是明后期非翰林不得入阁的雏形。
至先皇之时,天下承平已久,先皇虽然英明果决,但是既不是太祖皇帝那样过过苦日子的,也不是太宗皇帝那样历百战而定天下,因此性子难免趋于安逸。
于是为了减轻自己处理政务的压力,进一步抬高了内阁的地位,先皇先是将负责抄录奏疏,勘定古籍的中书科并入内阁,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又在内阁左右设制敕房和诰敕房,将翰林院录诏的权力划归内阁,同时,凡有大政,必召内阁学士商议,使内阁在朝堂当中的地位逐渐攀升。
而真正使内阁风头一时无两的,则是“三杨”之时。
先皇死后,因今上幼弱,遗命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同时,命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濙五位大臣辅政。
作为最被先皇信重的三杨,也在太皇太后张氏的支持下,成为了当时朝局的整个核心。
不仅以内阁之名,行使了票拟之权,更是将内阁的制度基本固定下来。
在三杨之前,内阁成员的基本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翰林学士兼任,其二是有翰林经历的部院大臣,但是性质都是以备咨询。
所有的内阁大臣,包括翰林学士在内,都不会放弃本职,仍旧在自己的衙门当中掌事。
至三杨之时,三杨以辅政大臣之名,身负三师三公之衔,虽然仍旧兼任翰林学士,但是已经将重心放在了内阁当中。
以致于正统七年,翰林院乔迁新居,落成之时,主位上竟然没有设三杨的位置,当时的翰林掌院钱习礼甚至理直气壮的道:“此非三公府也。”
虽然最后在三杨的坚持下,还是恢复了他们的座次,但是这件事情已经足可看出,在当时的朝臣心中,内阁已经不单是翰林院的一个附属差遣,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
朝廷惯例,一官不得二任,就是说一个官员,不能同时执掌两个衙门,三杨既然执掌了内阁,哪怕兼任着翰林学士,也只能是虚衔,而非实职。
那个时候,应该算是明前期,内阁权势最盛之时。
然而即便是臣内部,依然会有派系的争斗,内阁之设,毕竟没有书面上的定制,更多的是依靠三杨辅政大臣的权威。
因此三杨一死,六部便重新拿回了朝政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幼年天子渐渐长成,一番雄心壮志,励精图治之下,内阁的票拟权也大大削弱,恢复了以备咨询的地位,内阁的权势也重新陷入了低谷当中。
但是即便如此,以及内阁草拟诏旨的权力,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更重要的是,虽然这个时候,因为内阁权势不彰,而恢复了翰林学士兼任的传统,但是内阁依旧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在内阁排名首位的阁臣,依旧不得兼管其他衙门。
土木之役以前,内阁共有五位阁臣,分别是吏部左侍郎翰林学士曹鼐,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苗衷,户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陈循,工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谷,翰林侍读张益。
天子亲征时,带走了排名首位的曹鼐和排名末尾的张益,二人如今俱死于难。
因此内阁如今,就剩下了三个人,曹鼐,排名第二的苗衷理所当然的排名内阁首位,但是他老人家体弱多病,这几个月都在府中将养,估计过不了多久就要乞骸骨了。
故而内阁现在真正做主的,就是陈循和高谷二人。
内阁和华殿遥相对应。
二人用了午膳之后,站在廊下,遥遥望着集义殿中进进出出的勋戚朝臣,正巧看见于谦和陈镒联袂而出。
片刻后,高谷道:“这一天下来,勋臣武,郕王爷至少见了七八位了吧”
“应该有了,总政第一日,郕王便如此勤政,是社稷之福啊”
陈循开口,语气却是一阵莫名,高谷并不答话。
又过了一会,陈循问道:“世用,依你所见,郕王今日之命,乃是何意?”
世用是高谷的字,陈循和高谷皆是翰林出身,二人年岁又差不多,私下里都是以字相称。
今天一大早,他二人就被召入了宫中,在太后的命令下,草拟了册立太子的诏旨。
本以为,此事会让郕王不满,但是却没想到,他二人等来等去,竟然等来了金英传命,恢复了内阁的票拟之权。
虽然郕王言明,此乃特殊时期的权宜之计,但是不管是陈循,还是高谷,都是深谙朝局之辈,岂会不懂这其中的含义。
朝堂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从权宜之计开始的,三杨之时是权宜之计,现在又是权宜之计。
再这么弄两次,那权宜着权宜着,说不准就变成了制度
高谷摇了摇头,亦是有些犹豫,道:“这位郕王爷的心思,我也看不准,金公公说,是因为局面危难,朝务繁杂,郕王爷为大局计,因而”
“这话你信吗?”
话没说完,陈循就嗤笑一声,道。
第51章 为社稷计
遥遥望着集义殿中进进出出的内侍,陈循淡淡地道。
“通政司今日往集义殿送了四五十本奏疏,没过午时,金公公便遣人全都送了回去,据说,批的可是针针见血,详实无比啊!”
这个理由的确站不住脚,若没有今早这番事情,或许他们还会相信,但是看过郕王处理的那些奏本之后,不管是高谷还是陈循,都很难说服自己,说郕王恢复内阁的票拟权,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无力驾驭这么多繁杂的政务。
高谷沉默着,片刻之后方皱眉道:“若非如此,那便是在示好?”
这个理由就相对靠谱的多,要知道,自从那日军报传来之后,郕王就一直坚定的站在臣这一方,内阁的性质复杂,但是总归还是划在臣这一边的,抬高内阁的地位,示好臣,倒并非不可解释。
然而陈循瞥了一眼对面的集义殿,却开口反问道:“便是示好,为何要选内阁呢?”
诚然,现今局面之下,想要固守京师,非臣不可,郕王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坚定的支持臣。
但是别忘了,内阁和臣可不是一个概念,想要示好臣,郕王有太多的手段可用,为什么会选内阁呢?
要知道,那日议事的时候,虽然是出于公心,但是陈循等人,毕竟是得罪了郕王的。
高谷点了点头,同样若有所思,道:“若非示好,那便是警告?”
陈循的脸色倏地一沉,警告
警告什么?
当然是告诉他们,现在这个朝廷,究竟是谁来做主!
郕王这是在告诉他们,他才是总摄大政的那个人!
诚然,以郕王如今的地位威望,哪怕有这个总摄大政这个大义的名分,但是在很多关键性的事务上,还是需要和朝臣商议。
毕竟他只是代政,不是真正的天子!
虽然在此等危难时刻,郕王被推了出来,但是更多的是为了稳定军心,朝政大事,很多时候还是要以朝臣们的意见为主。
这些天郕王的所作所为,都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
他的主张和意见,必定是要说服绝大多数甚至全部的朝臣,才会下令。
涉及到六部尚书以及京营提督这样的重臣人选,更是选择以廷推的方式任命。
这都是为了保证政令的畅通平顺,核心的原因,其实还是郕王仅是监国,并非真正的天子,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这种大事,郕王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程序的合法化来推动。
但是内阁不同!
内阁的设立,本就不在朝廷的规制当中,或者说,内阁真正的权柄,和朝廷的规制是不符合的。
内阁的权柄皆是直接来自于皇权,不管是票拟还是草诏,都是如此。
郕王和外朝六部需要商量着办,但是对于内阁,只要他还有总政的大义名分在,就可以拿捏地死死的!
这才是他的警告!
有郕王的支持,那么内阁就能拿到最重要的票拟权,在朝堂上地位大大提升。
若是没有郕王的支持,那么他们这两个内阁大臣,就是彻彻底底的闲人。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秦吏[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靖安侯世子很凶[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覆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的帝国[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镇抚大秦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无家[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大国相[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楚[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民国投机者砺刃[精校版]宋时[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明血[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诡刺[精校版]汉乡[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大明嫡长子锦衣夜行[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帝国星穹[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隋末[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猎明[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寻秦记国色生枭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