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皇兄何故造反? 第77节

作者:月麒麟
朱祁钰瞥了陈循一眼,这番话虽然是在给边将上眼药,但是也的确是实情。
如今的边将,的确和国朝初年大不相同,吃空饷,废操练都是常有的事,更过分的,挪用屯军为私用的事情,都屡见不鲜。
倒也不全是文臣这边在给武将泼脏水。
将手里的奏疏往案上一放,朱祁钰道:“先生所言甚是,大局当前,本王也没心思处理这些相互攻讦,鸡毛蒜皮的小事。”
“只是如今朝廷中人手紧张,左都御史陈镒总掌都察院事,又需监察运粮之事,实在是分身乏术,二位先生久在内阁,对朝中官员比本王更加熟悉,所以本王想问问二位先生,若要选一得力大臣专门负责巡边之事,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照理来说,监察之事是都察院分管,作为都察院的大头目,这件事情也需陈镒亲自出面,但是别说陈镒了,京城当中现在有名有姓的大佬,基本上都分身乏术……
第89章 王文
现在朝廷上的一干大佬,的确都忙得要死。
内阁这边,每天处理纷至沓来的奏疏票拟,忙的团团乱转,六部当中更是如此。
吏部这边不仅要紧急考选一大批土木之变而空出来的职位,更要进一步考选京畿附近的掌事官,据说已经熬了好几个通宵了。
兵部更不用说,于谦一人肩挑京营和兵部两个大头,总摄京师防务,忙的不可开交。
如今夏粮尚未征收完成,户部这边紧着盘算各地的粮草,礼部忙完了册封大礼,又紧着忙登基大典。
其余的刑部和工部,正印尚书在外监军,只有侍郎维持大局,更是分不开身。
陈镒这边,除了在都察院坐镇大局,还要协助顺天府,监察通州仓运粮到京仓之事,这件事情事关京师防卫大局,亦是紧要之极。
可以说,但凡是京师当中有名有姓的大佬,如今基本上都是身兼多职。
但是偏偏,边境几十处的关隘口,这么大的盘子,要总摄大局,必须要有一个实力威望都镇得住的大臣出面。
现在还不是明后期,武臣见了文臣要行礼的地步,如今的武将,尤其是边将,还未褪去国朝初年的骄矜。
所以要负责这件事情,必须要七卿级别的人出面,不然是镇不住的。
陈循和高谷皱眉思虑了片刻,发现的确是这个道理。
京师当中想要抽人出来,实在太难了,高位者就那么几个,处处都离不了,但是位阶低些的,又镇不住场子,的确是个难题。
二人对视一眼,皆是明白对方的意思,郕王既然这么问,多半是想要让他们来举荐人选了。
于是陈循道:“殿下明鉴,京师内外防务繁重,边境巡视亦不可放松,故而臣以为,欲解此局,可有三策。”
这下朱祁钰倒是来了兴致,开口问道:“哪三策?”
陈循道:“边境巡视,当由都察院负责,按理来说,由总宪大人出面最为合适,故而臣的第一策,便是由总宪大人亲自出马,到时边境自可安稳,至于京中都察院事,及通州京师粮草督运,可另调都察院副都御使或佥都御史分开负责。”
朱祁钰拧着眉头,没有说话。
这个意思,就是要将陈镒手里的差事拆分掉,让他专心去巡边。
毕竟无论是都察院掌事,还是粮草督运,虽然重要,但是由官阶稍低的佐贰官来负责,也出不了大乱子。
关键是边境,作为七卿之一,有陈镒亲自出巡边境,再骄矜的边将,也能打的服服帖帖。
但是……
“京师粮草督运,还是重中之重,不可轻忽,再则,都察院如今还要协同大理寺,审理王振一案,陈总宪责任重大,还是不宜擅离京师。”
陈循微微有些诧异,他的确没料到这位郕王殿下会拒绝。
要知道,但凡领导过大规模进谏的大臣,被外放打压一段时间,基本已经是朝臣当中公开的潜规则了。
一则,这是为了全敢言直谏,被贬出京的好名声,二则,这也是为了维护皇权的体统。
毕竟大规模的犯颜直谏,是冒犯皇权的,若一点惩罚都不受,也说不过去。
前几日的大朝会上,陈镒虽然是迫于形势,半推半就的带着群臣进谏,但是到底算是这些年来,情势最激烈的一次进谏,受些打压,本应是分所应当之事。
所以陈循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让陈镒出京。
出京巡视,看似是好事,但是现在这个局面,既危险不说,还容易得罪人。
到了陈镒这等地步,这种事情办好了是分内之事,办不好就是一定是一顶大帽子扣下来,算得上是惩罚他前番的逼谏之事。
但是陈循却没想到,郕王会拒绝。
想了想,只能归于郕王刚刚稳住地位,想要笼络人心,怕被人议论打压谏臣,于是继续道。
“殿下所言亦有道理,若此策不可,那便只能自京中大臣当中择一人,授右都御史衔,出巡各边。”
这个就算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了。
右都御史和左都御史理论上平级,都是都察院的掌事官,既然陈镒抽不开身,那就只能另外提拔一个人上来,虽然威望可能略有不足,但是也大略也是能够镇得住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道:“这倒是可以,不过京中大臣,如今可提拔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恐一时也难有人选,不如自外调如何?”
右都御史通常情况下,是外出巡视的最高风宪官,虽然不是坐堂官,但是也是位高权重之辈,再进一步便是七卿,自然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授官的。
至于陈镒,前世的时候,朱祁钰的确将他派出去了,不为别的,正是因为逼谏之事。
但是这一世,朱祁钰心胸和前世不同,陈镒此人,官持大体,中正平和,又和于谦交好,他另有用处。
为了此一节,朝臣们所谓的潜规则,他只能选择性无视了。
事实上,到了如今,朱祁钰也并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自己所谓的权威。
再说陈循的提议,他说的倒是挺好,但是以朱祁钰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他本人,是更希望能够让陈镒出京的。
文臣当中,自然也是有所争斗的,陈循是翰林一脉,在朝中的势力不算强大,但是在翰林院有不少门生故旧,但凡有机会,他就会更倾向于在朝中培植势力。
陈镒如果出京巡视,那么分掌都察院,督运粮草这两桩差事,自然要有人接手,而且这个当口,往往是官升一级接手,简直是白捡的升官机会。
建议提拔京中官员,出外巡视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今的京中,有资格能够提到右都御史级别的,无非那么寥寥五六人。
据朱祁钰所知,其中有两人以上,都是出身在陈循掌院之后的翰林。
这点小心思,他还是看得透的!
接连两个提议,都被拒绝,再抬头看见朱祁钰饶有意味的目光,陈循也忍不住老脸一红,道。
“殿下所言甚是,在外大臣,的确可选之人,要比京师官员余地大些,不过臣非吏部之人,对外臣了解不多,一时之间倒也未能有所人选,不过世用兄入仕得早,多数外臣,他都曾见过。”
到了这个时候,陈循还看不出来朱祁钰的意思,他可就白在朝堂上呆了这么多年了,于是不再多说,将话头交给了一旁的高谷。
高谷心领神会,道:“殿下,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老大人,如今正在陕西巡视,此人久历台宪,深受先皇信重,人品刚毅,可当大事,正统九年,王公曾巡视延绥、宁夏边务,资历能力皆足以镇之。”
朱祁钰笑了笑,脑子里顿时浮现了那个固执的倔老头的形象。
这个人他可是不陌生。
永乐十九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陕西按察使,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等职。
正统十年,他被拔擢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接替陈镒镇守陕西,如今已经有差不多快五年了。
没记错的话,在他镇守的这几年当中,陕西一直都相当安稳。
此人亦是他前世十分信重的大臣之一,性格刚正,不喜与人结交,因为他的脾气,得罪了不少朝臣,但是不论是资历能力,还是对朱祁钰的忠心,都是实打实的。
而且同时,他也是朝中鲜少的,在心中将土木之变的过错完全归于天子的朝臣,一直到南宫复辟之前,哪怕是在易储这样的事情上,王文也坚定的站在他这一边。
只可惜,夺门之变的时候,和于谦一同被杀了。
想了想,朱祁钰道:“既然如此,便将王文召回,本王见过之后,便命其赴边境巡视。”
第90章 裂痕
眼瞧着高谷举荐的人,一下子就被郕王殿下准了,再想想自己刚刚两番的提议都被否决,陈循心中不由得有几分沮丧。
所谓侍从之臣,显赫是显赫的,但是同时也受限于此。
就如现在一般,君上想要倚重的时候,自是听之任之,但是君上若要疏远,也便只能乖乖的立在一旁当泥塑雕像,没有什么法子。
朱祁钰没有见过后世的那位伟人,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对他老人家的至理名言表示深刻理解。
所谓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场,说穿了无非就是各个势力的角斗场,哪怕是再小的一个派系当中,也会有利益之争。
内阁自从接手了票拟之权后,在朝廷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原本风平浪静的两个内阁大臣,自然也都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如今内阁是以陈循为主,但是高谷便真的甘心吗?
朱祁钰心里清楚,那是肯定不会的,原先的时候,是因为内阁根基于翰林院,而陈循一直把持着翰林院,所以高谷才对他亦步亦趋。
但是这不代表高谷自己没有野心,身在官场,谁又能逃脱的了名利枷锁的束缚呢?
不说别的,前世的时候,待京师之危一解,这二人便开始明争暗斗,争相举荐自己的人。
王文就是那个时候,高谷所举荐出来的,现如今朱祁钰只是把这个进程提前了而已……
定下了巡边大臣的人选,朱祁钰又道:“刚刚礼部议定登基大典的日子,距离如今也不远了,大典之后,经筵之制便可恢复,关于知经筵事,不知二位先生可有人选?”
有明一代,对于经筵制度十分重视。
所谓经筵,实际上就是皇帝或太子和大臣在一起,讲经论史,兼谈国家大事,一是为了增进学问,二也是为了君臣之间取得更统一的政治方向,并非简简单单的读书而已,更多的是以读书为名,以治实务。
通常来说,皇帝自戌时起,卯时上朝,早朝过后便是经筵,直至中午方歇,午后用于处理朝政。
陈循和高谷对视了一眼,郕王要恢复经筵,这很正常,但是……
“殿下,经筵本为翰林院执掌,天子在时,由英国公张辅老大人知经筵事,如今英国公殁于土木,照例该归于翰林学士。”
说话的是高谷。
要知道,所谓知经筵事,不同于官职,它是个差遣,没有俸禄可拿,但是象征意义却很强。
经筵日讲是除了早朝之外,朝臣接触皇帝最频繁的场合,负责经筵事务的官员,自然也必定是深受皇帝倚重之人。
由于它是个差遣,就给了皇帝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官职不算太低,就都能兼任。
之前天子在时,为表对勋戚的信重,一直将经筵事务交给英国公张辅来负责。
但是实际上,如高谷所说,这件事情本该是由翰林院负责,毕竟讲学的人,都是从翰林院选用的。
朱祁钰点了点头,面容仍旧诚恳:“本该如此,但是二位先生如今身兼票拟之责,再加上经筵日讲,恐精力不足,故而还是另外选得用大臣,负责此事为好。”
陈循额头上忍不住滴下一丝冷汗。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奋斗在盛唐娱乐春秋[精校版]衣冠不南渡庆余年[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民国投机者权臣[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无家[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秦吏[精校版]银狐[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汉世祖天可汗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特种兵王[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开海[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篡清[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三国之袁氏败家子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叛徒[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大明铁骨[精校版]汉乡[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赤唐[精校版]宋时明月[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晚唐浮生启明1158[精校版]这个北宋有点怪大明国师始皇家的好圣孙军火帝国调教太平洋[精校版]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人生[精校版]铁血德意志[精校版]交锋[精校版]我的第三帝国[精校版]国策[精校版]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大唐孽子[精校版]伐清1719[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猎谍[精校版]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精校版]北宋大丈夫[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唐朝小闲人[精校版]钢铁皇朝[精校版]奋斗在红楼[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附身吕布[精校版]龙起南洋[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