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皇兄何故造反? 第162节

作者:月麒麟
瓦剌一战之后,国库本来就紧紧巴巴的,户部这边,靠着胡椒苏木折俸,才勉强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
往边境拨付的银两一增加,原本勉强堪用的银两,就立刻显得捉襟见肘了。
这也是户部坚持要在年后,再拨付倒马关重建的下一笔银两的原因。
沈翼着急,朱祁钰自然也在想法子。
要说这京城当中,最有钱的,自然是当数勋戚世家。
刚好,成国公府那边有意要巴结天子。
于是,在某卢姓指挥使的暗示下,李老公爷和朱小公爷一合计,就搞出了这么个联名输银的法子。
三十万两白银,换成粮食,能买上百万石。
足够解户部的燃眉之急了。
这笔银两当中,涵盖了二十多家勋戚。
其中,成国公府出了八万两,丰国公府出了五万两,这两家拿了大头,剩下的十几万两,分到各家,也就是七八千两的样子。
这些勋戚,有一小半是靖难一脉,一大半是燕王府一脉。
靖难一脉这边,看的是李贤的面子,但是燕王府一脉这边,却是朱仪去跑的。
所以实际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成国公府在勋戚当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勋戚来说,万把两的银子,算不上伤筋动骨,但是也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愿意拿出来的。
朱仪甚至没有任何的把握,这笔银两拿出来之后,能够恢复爵位。
但是他一开口,这些勋戚还是愿意帮忙,这些勋戚的想法,便可见一斑。
那就是,但凡有能够帮成国公府度过危难的法子,哪怕是机会不大,他们也是愿意试一试的。
至于李贤所说的,户部向各衙门张榜的事情,那是惯例了。
每到国库艰难的时候,户部就会想这样的法子。
反正都是在朝廷各衙门之间征集,既不是向民间要钱,也不是向官员要钱,算不上什么丢人的事。
只不过,一直都收效甚微,只聊胜于无罢了。
朱祁钰的本意,只是想让边境修城的进度不要停止,所以这桩事情,并没有提前知会沈翼。
却不曾想,今天刚好撞上了群臣对户部发难。
没料到沈翼也是个聪明人,这一番话,简直是打蛇随上棍,就差说这笔银子,是他辛辛苦苦筹集来的银两。
他为了国家大计,连老脸都不要了,去跟勋戚筹钱,结果却被自己家人背刺。
老委屈了!
摇了摇头,朱祁钰将目光放在殿中那个手足无措的御史身上,开口道。
“韦卿,沈尚书所言,你可有话说?”
刚刚跳出来的这个御史,名叫韦安,是土木之役后,刚刚提拔上来的御史。
就在李贤的奏本递上去的时候,他就脸色发白,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
这前脚他还弹劾户部尸位素餐,拖延朝廷大计,后脚人家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这倒显得,人家在为国家大事忙碌,他自己在后头给人捣乱一样。
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韦大人的脸色由白转红,拜倒在地,闷声道。
“是臣未经调查,贸然失言,误会了户部诸位同僚,请陛下责罚。”
切,没骨气……
殿中一帮吃瓜的老大人,面露失望之色。
他们本还以为,这个年轻轻的御史,能多扛一会。
毕竟,御史言官,干的就是风闻奏事的活。
所谓风闻奏事,字面意义上来说,是根据传闻来参奏弹劾。
大明的风闻奏事,没有这么随便,但是也差不太多。
具体来说,就是在朝廷和地方政务的运转当中,只要掌握监察权的科道官认为不妥,便可以提出质疑,要求纠察。
这种弹劾,是不必有详实的证据支撑的。
毕竟,要是有证据,直接交法司,上廷议,就不必纠察了。
如果纠察出来没有问题,那么这事就算了结,纠察出来有问题,那么就按制处罚。
这种情况下,言官弹劾错了,才是常态。
所以,大明的御史科道,骄傲的很。
说对了是我敢言直谏,神目如电。
说错了……我也不道歉,而且下回还敢。
因此,这个御史这么快就怂了,的确是让人有点失望,心中忍不住哀叹,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吃瓜的老大人们,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天子开口了。
“既然韦卿认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着罚俸一月,闭门思过七日,以示惩戒。”
这下,不仅是应该上前领旨的韦安愣住了,就连底下的群臣,也“嗡”的一声,开始议论起来。
未过片刻,便有御史出列,道。
“陛下,此举不妥,韦安身为科道,自有监察之权,风闻言事乃是本分,岂可因此罪之?”
“不错,纵然弹劾有误,亦是常事,因言罪之,实有不妥,还请陛下三思。”
“陛下……”
如果说刚刚,底下的一帮大臣还是在看戏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可个个都打起了精神。
和刚刚只是恶心户部的弹劾不一样,这可是涉及到朝廷典制的事情。
韦安被罚的不重,一个月俸禄,七天闭门思过而已。
可问题是,大明对待谏官历来宽宥,因为弹劾有失而惩罚谏官,在大明来说,是会被抵制的。
谏官可以因为君前失仪,行为僭越而被惩罚,但是因为弹劾本身而被罚,是多数朝臣不能接受的。
这也正是大明言路畅通的根本所在。
如今天子此举,虽然罚的不重,但是其中隐含意义,却令朝廷群臣不得不重视。
面对着这么多朝臣的谏言,朱祁钰倒是淡定的很,偏了偏头,对着一旁的左都御史陈镒问道。
“总宪以为,朕此举可有不妥?”
第195章 招谁惹谁了
众臣都望向陈镒,让他心中也不由得一阵苦笑。
他这个左都御史,当得可太难了!
明明管不了都察院的御史,但是每回这帮御史出事,最后都会问到他头上来。
上回大朝会就是这样,这回又是这样。
他招谁惹谁了这是!
凭着自己在官场多年的经验,陈镒明显能听出来,天子这句话里有坑。
说不准,就等着他出面维护呢……
然而即便是心里清楚,前头是坑,他也得跳。
这件事情,涉及到整个科道的权限问题。
作为都察院的大头目,陈镒不可能躲得过去,甚至他都不可能有任何一点混淆的立场。
必须坚定不移的站在御史这边。
于是,陈总宪心中哀叹一声,移步上前,沉声道。
“陛下,我朝设科道,重言路,乃是为朝廷政务清明,遏制吏治贪腐而为,风闻言事,乃言路通畅之本,台垣谏官或有纠劾不当,但也因此,致朝廷上下官员警醒,不敢稍有懈怠。”
“自太祖皇帝设六科十三道以来,风宪台垣之官,多风闻奏事,犯颜直谏,属实冒犯也,惟历代天子与陛下圣明优容,为社稷而弃私心,鼓励言路,方有政清人和之景。”
“韦安贸然弹劾户部,固然有错,但尚属风闻言事之范畴,未有逾矩之言行,故此,臣恳请陛下,收回前命,改为训责。”
应该说,陈镒还是很聪明的。
虽然他的立场没法改变,但是说话的方式却可以变一变。
他一上来,先说明风闻奏事对于御史的重要性,算是把自己先择出来,委婉的澄清自己,不是故意要和天子作对。
然后再给天子好一顿夸,最后才说明自己的看法,算是既顾及到了天子的颜面,又站住了自己的立场。
要是搁在平时,朱祁钰说不准也就放过去了,毕竟陈老大人求生欲这么强,抓着不放也不太好。
不过这回不太一样。
科道御史的重要性,朱祁钰自然是清楚的。
风闻言事也没什么问题。
就像陈镒所说的,风闻言事,是言路畅通的根本所在。
六科十三道,六科抑上,十三道抑下。
这些谏官手里掌握着监察纠劾的大权,时时刻刻的盯着朝廷的每一处政务运转。
正因为他们的纠劾,不需要任何的证据,所以朝廷官员在做事的时候,才会小心谨慎,尽量按照朝廷的规矩来办。
毕竟,谁也不想被御史们抓到把柄,然后狠狠的核查一番。
但是问题在于。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娱乐春秋[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叛徒[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无家[精校版]诗与刀[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北洋枭雄[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铁骨[精校版]秦吏[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反元[精校版]血火河山[精校版]晚明[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权臣[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银狐[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长安风流民国投机者铁血德意志[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特种兵王[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赵氏虎子[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明末工程师[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启明1158[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汉世祖天可汗驻马太行侧[精校版]弹痕[精校版]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人生[精校版]国策[精校版]开局就杀了曹操[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开海[精校版]大明春色[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汉乡[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一世富贵[精校版]儒道之天下霸主[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巨浪[精校版]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强汉[精校版]问鼎记[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篡清[精校版]调教初唐[精校版]三国之宅行天下[精校版]这个北宋有点怪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军火帝国抗日之铁血远征军[精校版]异时空之抗日[精校版]调教太平洋[精校版]大明风月[精校版]我的第三帝国[精校版]海魂[精校版]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