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横刀十六国 第161节

作者:苍穹之鱼
李跃不会忘记石闵当初的那句:谁挡我路,定斩不饶。
现在李农已经挡在他面前了。
“李农若有不测,广宗势必离心,都督正可笼络人心。”
“大善!”李跃点点头。
谋士的作用便在于此,能准确分析出河北形势,让李跃决断。
常炜实务不如周牵,治理不如刘启,却能举一反三,对河北形势洞若观火,补齐李跃最后的一块短板。
没有他在,李跃很难如此清晰察觉出河北形势的变化,而作出准确的应对。
“依先生之见,河北能安定一年否?”
黑云山膨胀太快,吃下去的东西还没完全消化。
李跃担心的不是河北大乱,而是河北大乱时,江东乘机北伐,那么兖豫二州就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了。
细作从南面带回的消息并不乐观。
羯赵大乱已经拉开了序幕,江东和荆襄都在厉兵秣马,准备北伐。
褚裒虽然被吓退,手上精锐并未受损,江东朝廷以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与历阳的谢尚正在筹措北伐……
而真正的大鳄桓温,也通过朱序注视着北方。
吞并兖州后,与荆襄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黑云山只是一条藤蔓,可以一条腿攀附在桓温这棵大树上,但现在黑云山成了一条大蟒,桓温还会继续暗中支持否?
虽然历史上他的第一次北伐是关中,但如今历史的轨迹已经改变,此前桓温屡次上表建康,明确指出要北伐中原。
朱序一支人马还在荥阳郡内,两边一呼应,桓温很可能就提着刀杀上来了。
一个殷浩李跃不怎么担心,但若再加上桓温,兖州就难免风雨飘摇了。
手上五十六万人口,心向江东至少一半。
如果石闵能拖上一年再动手,李跃就能准备更充分一些。
常炜摇摇头,“很难,石闵为人急躁,石鉴亦非安守本分之人。”
性格决定命运,石闵这种性格,肯定不会隐忍,两边迟早会动手。
“石闵虽不可规劝,然桓温却可谏言,属下愿南下荆襄,为其分析形势,游说其进伐关中或是洛阳,顺便为黑云山谋些粮食、军资。”常炜拱手道。
李跃稍作沉吟,殷浩的北伐路线肯定是兖豫,冲着许昌洛阳而来,而桓温却可以北伐关中。
常炜熟悉北国形势,他去游说桓温自然最好。
“那就有劳先生南下一遭。”
“此乃属下分内之事。”
第二百零九章 双喜
“哇——”
府中响起了初生婴儿的啼哭声,这让李跃一颗悬着的心落下了。
“恭喜都督,母子平安!”侍女第一时间出来通报。
李跃心中大喜,儿子出生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更能稳定整个兖州的人心。
血缘是这时代最坚固的纽带。
慕容儁、姚弋仲、苻洪之所以这么豪横,还不是一堆的兄弟子侄在背后撑着?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分裂的格局已经形成,而北国之乱绝非短时间便能平息的,很有可能要经历两三代乃至几代人。
儿子出生,李跃便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了。
若子孙中出来一个慕容恪、慕容垂之类的人物,老李家的江山至少能稳定两代人。
若是直接出来一个李二大帝,可以直接横扫十六国了……
正在意淫时,隔壁厢房里又是一声响亮的啼哭。
“都督,双喜临门,双喜临门,二夫人也生了,母子平安,母子平安!”侍女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辛粲抚着花白胡须,嘴唇也在微微颤抖。
李跃喜得贵子,辛家在兖州也稳了。
别看辛粲能力不怎么样,但派头极大,加上主持尚武堂的启蒙,越发的老气横秋,连黑云将都敢指着鼻子骂。
李跃在门前来回踱步,连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刚要挤进去看看儿子,却被侍女和稳婆们挡在外面,咯咯直笑:“夫人产子,都督不可入内,沾了秽气不吉利。”
李跃哈哈一笑,“赏,每人十石粮食!府中其他人五石!”
“谢都督!”周围一片喜气洋洋。
“都督可曾取名?”辛粲凑了过来。
按习俗,应该由有德行的长者取名,但辛粲跟德行二字似乎挂不上钩,自从成了李跃的岳祖后,整个人都抖擞起来。
而且李跃也不想两个孩子跟辛氏有太多的关联,取名又不是什么大学问。
“老大李仪,老二李佑。”李跃张口就来。
汉魏三国取名都有规律,以单名为贵,多以玉、竖心为偏旁。
李跃取单人旁,意思是不管自己的儿子将来成就如何,先做个正常人。
“好名,好名!”辛粲嘴上称赞着,但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失望之色。
借此机会,李跃也大赦兖州境内的囚犯,将喜报送传外镇的崔瑾、魏山、徐成、刘启等人。
他们等这一天等很久了。
李跃本想免赋免徭役一年,但整个兖州刚刚稳定了一年,正是积累战备之时,没这个条件。
消息散播出去后,治下各郡各县的官吏、豪强纷纷送上礼品。
其中不乏贵重之物……耗资不菲,穷一点的也献上金银钱帛。
堆了整整一屋子。
李跃一直以为大家都跟自己一样,穷的喝西北风,但现在看来,穷的只是百姓,这些官吏和豪强的日子过得还是不错。
最让李跃无法忍受的是,军中将领也送来的礼物。
镇守轩辕山的呼延黑,居然送来七件玉器。
别人家底多少李跃不知道,但呼延黑可是连女人都娶不上,去了轩辕山三个月,就能掏出这么多东西……
“西汉之兴,在勤在俭,魏晋之亡,在奢在侈,中原四面皆敌,若奢侈享乐之风兴起,覆灭之在旦夕之间!”
酒宴上,李跃当着将吏的面道。
西汉立国之初,刘邦想找同色的马都找不到,只能以牛充数,汉文帝穿补丁衣服,下田间劳作,开创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北击匈奴积累家底。
而曹魏到了中后期,大兴土木,从上至下皆以奢侈为荣,到了司马晋,居然斗起富来。
司马家败的这么快,与此大有关联。
一个人沉迷于享受,还愿意上战场与胡人厮杀么?还愿意兢兢业业的劳作吗?
黑云军能杀到今日的地位,靠的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亡命之气,光脚不怕穿鞋的,这是黑云军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
李跃一直注视着外面,有些忽略内部了。
不是所有人都想着“驱除羯奴,复我河山”,人性大多小富即安。
“这些金银钱帛从哪里来的,放回哪里去,以前的事都过去了,以后谁贪赃枉法,休怪军法无情。”李跃冷着脸道。
一场喜宴弄得不欢而散。
不过李跃并不后悔,再好的制度都是慢慢毁在人情往来之中。
防微杜渐,现在不防,以后再想治理,可就难上加难了,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李跃让辛粲起草了一份勤俭令,写的文绉绉的,读起来颇为麻烦,这时代绝大多人都是文盲,写的再有文采,别人也看不懂。
这份令文不仅要给官吏看,还要给军中将领看,更要让所有百姓看到。
不是李跃小题大做,而是风气坏了,怎么治都治不好。
休养生息,积累家底,不是为了让这帮人享受。
“两年之前,尔等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如今刚刚有所好转,便贪图享受,难道要舍弃被胡人占据的故土吗?难道要忘记父母妻儿被胡人残害的仇恨吗?吾为豫兖都督,日日惕厉自醒,衣不重彩,食不重味,况尔等乎!今日之后,严谨奢侈之风,各太守、校尉、县令、都尉,务必以身作则,规民以正风,行勤俭之良俗……”
李跃洋洋洒洒写了六七百言,让辛粲润润笔,就抄录下发出去。
口头训斥的再严厉也没用。
李跃挑选斥候营五百人为校事,巡视地方,侦察境内将吏,考察各地民风。
只对李跃一人负责,相当于耳目。
校事一职,三国时便有之,魏吴皆有设置,汉武帝设有绣衣使者,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今时不同往日,黑云山再也不是一座山,几万人马,而是横跨中原两州之地,五十万百姓,治理的成本不但增加。
校事设置后,对地方产生极大的威慑。
第一个被捉拿的是轩辕山的呼延黑,这厮以前穷怕了,当上轩辕山都尉后,开始膨胀起来,养了二十多个女人,手脚也就不干净起来,在轩辕山下私设关卡,过往之人,多少要留下点东西。
仗着李跃亲信的身份,连曹堪的运盐士卒都敢拦截。
念着当初的救命之恩,李跃留他一命,免去了他所有官职,让他守着功田过日子。
第二百一十章 镜合
治理风气,就是治国。
汉魏将移风易俗作为地方官吏的考评之一。
校事刚刚设立,不可能这么快见效,但只要他们存在,便能校正境内的风气。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秦吏[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唐砖[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砺刃[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明血[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寻秦记国色生枭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