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天汉之国 第72节

作者:安化军
杨审道:“这几日军械制做慢慢顺利,已经能够产兵器铠甲了。只是其他事情,大多只是起了个名字在那里,招些人认字,还没开始。”
“缺人哪!”王宵猎叹了口气。“现在诸事新兴,处处缺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开始一定要多请教师,自己编教材,教人识字。人只要识了字,想起事情来便会跟以前不一样,所谓开蒙吗。还有,现在这里不少读书人,也要组织起来,让他们编些识字人看的东西。”
杨审听了一怔,问道:“编什么东西?自古以来留下的典籍汗牛充栋,想看自然有书看。”
王宵猎微笑着摇了摇头:“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识了字,也不会去看那些典籍。除了用来赚钱的书,他们喜欢看的是志怪传奇,历史演义,一些风闻趣事。我听说这里也来了几个京城的说书人,他们以前说的话本,便是如此。你可以组织些读书人,把这些话本整理一番,印出来成书。”
杨审拱手称是。
一边的汪若海道:“制置,官方出书,如何能出那些?先秦、两汉、隋唐,多少名字文字?既然有读书人,官府又愿意出钱,可以把这些精编出来,印刷成书。”
王宵猎道:“这些书自然有。何必我们再编?以前朝廷编过的就有不少。只是,现在我们教会识字的人,多是不读典籍,只会读些伎术书而已。让他们看这些典籍,他们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识了字,总要有书读才好。印些话本出来,正可以卖给他们。”
汪若海摇了摇头:“纸张制造不易,怎么能用在这上面?官府终究不是逐利的商人,不应当做这些才是。官府印书,还是要精挑细选,以正人心。”
王宵猎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官府印书又怎么了?同样是要赚钱的。而且只要思想健康向上,话本小说也是好读物。天下间大部分的人,哪怕读书识字,也没有兴趣读那些典籍。便如后世,大部分人都读书识字,但又有多少愿意读所谓的经典书籍呢?从小学就学马列主义,真正的马列经典又有几个人看?
不是说经典不重要,而是对现在的王宵猎来说,通俗读物更重要而已。
饮了碗茶,说了几句闲话。王宵猎道:“天色还早,我们到后边看看兵械制作。现在乱世,说到底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从衙门后边出去,是一个大院子。一进院子,就听见乒乒乓乓的声音。院墙边的凉棚下,铁匠们正在忙碌。有的在制作刀剑,有的在制作各种各样的零件。
王宵猎道:“各州县的铁匠,大多数都在这里了。说实话,有些不妥,乡下百姓的农具就没有人修造了。我准备让这些人带徒弟,几个月后,大多数人就能够回家去了。”
闾勍道:“如何使得?你新招了那么多兵,正是需要军械的时候。我跟你说,老铁匠们的经验特别丰富,制出来的刀剑,不是新手可比的。”
王宵猎道:“不妨事。军中用的器械只有那么几种形制,一人做一道工序,就简单了。许多铁匠打了一辈子铁,他们能做的物事别人做不了,不需要在些浪费日子。”
闾勍见王宵猎不听,也不再劝,只能心中叹气。看来王宵猎还是太年轻,不知道厉害。或许在他眼里,这样做是爱惜百姓。却不知,军械不利,战场上是要死人的。
宋朝最大的工场都是官办的。如以前的开封府。一个是皇家的织造院,里面近万女工。还有一个就是造军械的地方,同样数千工匠。这样大规模的工场不是小作坊可比,产品制造都分成了许多工序,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即可。但下面的小地方,就没有这种分工了。
王宵猎的想法,是把大规模制造的东西,都合理分成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工人只需要知道这道工序的知识即可。这样训练,比教徒弟可是容易多了。
看了一圈,闾勍道:“制置,我看你这里都是制作刀枪,怎么不见弓弩?”
王宵猎道:“弓弩制作费时费力。只是最近,我才从流民中找到几个开封府过来的弓匠,说清了制作过程。只是一时之间,难以置办完材料。是以旁边别设一院,让他们在那里准备。”
闾勍点头:“不错,弓弩制作可不容易。特别是军中所用,非是民间的弓可比。”
王宵猎本来是准备建个水力锻坊,只是这里地形不合适,正在别寻地方。新野这里河流虽多,奈何地势太平,蓄水不易。想利用水力,还是北边的汝州合适。
要想把军事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来,从炼铁炼钢,到加工制造,链条很长。一时之间,王宵猎哪能够准备得起来?只能在这里先制造急用的兵器,后面慢慢补充。
穿过院子,里面是一排房屋。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写着“审计司”。
汪若海问道:“制置,怎么这里还专设一个审计司?若是衙门里的事情,设在衙门里才对。”
王宵猎道:“官场上面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审计。要审计,就离不了查账籍,懂数字。一时之间哪里有那么多人才?只能够在这里设着,先培养人起来。以后事情多了,才由他们做事。”
宋朝以前有勾当司,赵构登基,因为避讳,改成了审计司。后世的审计,名字是从这里来的。官场之上,包括在商场,审计特别重要。王宵猎有前世记忆,当然知道这一点。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命一个官员做事,就要充分授权,才能保证效率。充分授权,不代表允许属下为所欲为,必须进行严格审计。审计能不能做好,直接影响到整个官场。
这个时代的审计,其实用到数字的地方不多。王宵猎不同,要求参加审计司的人,必须要先学习数学。审计的时候,针对钱物,一一核对仔细。
在王宵猎看来,属下的权力要有,严格的审计也要有,两者相辅相成。
走过院子,汪若海看向房子里。见有二三十个学生做在那里,不足二十岁到三十多岁,正在看上面一个教师讲课。一个学生转过头,正看见门外的人,神情有一些羞涩。里面教师讲的什么,从外面并不能看清。不过看学生学得认真,态度倒是不错。
第161章 棉花
走出后门,才发现是一大片田野。种的有水稻、小麦、粟米、黍子、黄豆等等,常见的作物这里应有尽有。农田的旁边建有院子,院子里养的有鸡、鸭、鹅,一边的草地里还有牛羊在吃草。
看了一圈,汪若海问道:“制置,这里又是什么地方?”
王宵猎道:“这里是专门种植粮食、养畜禽的地方。选了适合这里生长的各地粮种,分区种了,有专人看着。比较各粮种优劣,从里面优中选优,成功了再卖给百姓。养的畜禽也是一样的道理,选出良种来。到时再卖给百姓。这种事情官府不做,百姓做起来太慢了。”
汪若海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这是好事,不过在这乱世之中,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王宵猎却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在古代社会,良种选育是非常难的。往往是经过长时间,多少代人努力,才会形成地方良种。若是没有特殊机会,想推广到社会很难。而进入工业社会,哪怕只是使用最传统的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几年就能有大成果。
前世的时候,越到后面,人们就会发现吃的粮食、水果日新月异。以前没有吃过的异地水果,前所未闻的新品种,几年时间,突然就到处都是了。最初见到的时候,人们有很多猜测。如水果玉米,有的人说是转基因,其实只是不同品种。如彩色的棉花,又有人说是转基因,却不知道棉花本来就是彩色的。这些就是育种的成果,吃的东西变化迅速。
由国家出面,统一进行育种,并进行推广,良种可以快速遍布天下。而种子的改良,对农作物有重要意义。农业的进步,会推动社会快速进步。
闾勍指着旁边的一块田地道:“这里种的是什么?以前没有见过。”
王宵猎道:“这是西域来的草棉。听说西域那里用这种棉纺布,最是上品。可在中原,没有人知道用棉花纺布的方法,只是偶尔有人种植而已。我看棉花此物,可以像粮食那样种植,产量比麻高,听说织物也比麻好,将来必大行于天下。是以特意找了种子来,在这里种了,慢慢研究。”
“原来是草棉——”闾勍点了点头。
此时的棉花分两种,南方种的一般是木棉,西域种的是草棉。草棉也就是后世说的棉花,是草本植物,产在西域。西域用棉花织布时间已经很久,不过纺织技术还不成熟,成本也高。再加上从中唐之后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断绝,中原种的人不多。
王宵猎几个月前见到了棉花的种子,欣喜不已。他可知道,棉花的地位有多重要。很大程度上正是棉花纺织业,推动了工业革命。哪怕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棉织纺业也异常重要。特意取了种子,在新野开辟了一块田地种植。纵然织不成布,冬天用来做棉袄也是好的。
棉花的纤维比较短,对于习惯于蚕丝和麻等长纤维的纺织技术的中国而言,一时难以利用。到宋朝的时候,棉花实际早已经传入中原。不过由于纺织技术不成熟,一时还没有推广开而已。其中的关键,就是棉花织布,纺纱是重要的工序。
中国早就有纺纱机械,到了宋朝还进行了大量改良。不过,以前纺的原料是长纤维,不能直接用来纺棉纱。纺纱技术的不足,限制了棉花的推广。
历史上是一两百年后,黄道婆改进了纺纱机械,推动了棉花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对王宵猎来说,只要有棉花,其它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见汪若海和闾勍两人对棉花并不怎么感兴趣,王宵猎有些失望。显然两人不知道这种作物是怎样影响了人类历史,只道是王宵猎各种奇思妙想的一部分。
走了一会,汪若海看着田野,对王宵猎道:“制置这里什么都有,所图不小。”
王宵猎笑了笑:“没有办法。现在必须要养军,而我又不想从农民的身上榨钱,就只能这样什么都做。做的多了,赚钱也多,军队才吃穿不愁。”
闾勍道:“这几年朝廷艰难,只能大家自己想办法。过上几年,朝廷有钱了,自然会有军饷发到各军中,就不会如此了。让领军的大将自己赚钱,成什么体统!”
王宵猎看着远方。沉默一会,道:“就看朝廷能不能赚出钱来。现在看来,朝廷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要他们发钱,只怕很难。而且圣上登基以来,一心想着与金军讲和,也让人看不清。”
这才是最致命的。赵构登基以来,再没有以前的锐气。只想着做皇帝,与金军议和。不是想着打败金军,而是想着让金军承认自己,南北分治。几年的时间,赵构不断向金朝派通问使,只是金军自恃军力正强盛,不理赵构而已。
全国军民都想着北伐恢复,皇帝却不想打,成什么样子?结果历史已经难出了答案,赵构宁愿杀掉自己最能打仗的大将,也要跟金朝议和。对于打仗的人,对他怎么会有好印象?
汪若海叹了口气。这几天他看得出来,王宵猎不是个老实的将领。虽然没有反叛朝廷,但对朝廷也没有恭敬之情。到新野这里来看了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新野虽然小,却让王宵猎弄得五脏俱全。这里如果真地发展起来,王宵猎的那什么这个社那个社成功,就能够迅速扩张。有钱有兵,那时王宵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重新回到院子里,汪若海看着周围忙碌的人群,一时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现在皇帝赵构被叛军所执,北边金军虎视眈眈,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实力派如王宵猎,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想法?
王宵猎领着两人,到了厅里坐下,命人泡了茶来。
请了茶,王宵猎道:“下午我们回新野城去,两位先在这里暂住几日。等到朝廷有了消息,叛乱平定,你们再一起护送神御东去。放宽心,不必过多烦恼。”
汪若海道:“应该烦恼的是季舍人才对。我们两人只是陪伴,何必操那么多心?只是现在天下纷乱不已,金人不住南侵,作为大宋子民,如何能够安心!”
闾勍道:“监院说的不错,正是如此。前两年我驻守东西两京,见多了百姓生离死别。唉,身为军人,不能保国泰安,说起来真是惭愧。”
王宵猎想说些什么,最终没有说出来。作为民僚,许多人都在自责。可作为皇帝,赵构却只想着风花雪月,甚至把自己的亲兵逼反。这样的世道,有什么可说的?
惟有练好兵,赚到足够的钱,自己的办量强大了,与金军决一死战。这个朝廷,实在是靠不上。
第162章 何必在意你怎么想?
夜里的花园静悄悄的,微风习习,带着草木的清香。身边的草丛里响着虫鸣,几只蝙蝠在夜空中飞舞。天上一轮月亮,静静挂着,洒下清冷的光辉。
汪若海和闾勍相对而坐,中间的桌上摆了几样瓜果,一壶酒。
回到新野城两三天了,两人百无聊赖,夜里要了一壶酒,喝酒闲谈。
喝了一会,汪若海突然道:“太尉,对王宵猎此人,你怎么看?”
闾勍道:“在开封府的时候我就听说过他。当时各军皆败,惟有他断后,从永安到巩县,可以说是连战连胜。在开封府里,紧守营房,不似别人招惹事非。后来到河南府,对我还算恭敬。来守汝州,只是几个月的时间,就击败杨进,不简单的。”
汪若海点了点头:“何止是不简单啊!不瞒太尉,这几日我看了他的作为,现在各地将领,鲜少有能与他相比的。不只是带兵有章法,治理地方也有许多想法。虽然我不知道他不从农民收钱,到底怎么赚钱养军。但能免除苛捐杂税,知道百姓疾苦,已经是非常不得了了。”
闾勍道:“是啊,带兵的将领,英勇善的不少,知道治理地方的不多见。”
汪若海拿起酒杯与闾勍喝了一杯酒。沉默一会才道:“只是,王宵猎在几州依着自己的性子,不顾朝廷法度,大肆更张。依我看,实在难说是忠良之臣。”
听了这话,闾勍一下子怔住。他是个武将,根本就不向这个角度去想。汪若海一提,再想一想确实是这样。看王宵猎的样子,一切军政都是自己说了算,哪里想过朝廷。
见闾勍不说话,汪若海道:“现在金军不时南来,朝廷又发生了内乱,带兵的将领,有自己的心思也算寻常。只要不投靠金人,总是大宋忠臣。”
闾勍有些茫然,点了点头。他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汪若海提起,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好一会,才道:“王宵猎本是勤王兵出身,与金军多次死战,倒不必担心他投金军。”
汪若海点了点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这两三年,投降金人的还少吗?其中许多人以前也是朝廷忠臣,最后还是投到金人帐下。这种事情怎么说得清?
一阵微风吹来,树影摇晃,树下月光婆娑。两个人坐在月光里,都不说话。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这个时候发生苗刘兵变,对人心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王宵猎蔑视朝廷的行为不是无因。这个时候,带兵的将领要么积极营救赵构,要么就有自己的想法。不只是王宵猎,许多实力派都如此。不管是君还是臣,迫于现实,对这种行为也不好说什么。
过了好一会,闾勍才道:“对了,我听人说,这几个月王宵猎治下叛乱不少。最大的乱子,是汝州兵变。乱军一路穿州过府,最后占了信阳军。如此看来,他治下也不太平。”
汪若海摇了摇头:“太尉,我们都看到了,现在王宵猎的兵马过万。而且他还说,几州中凡是合兵样的,全部都要招入军中。这种情况下,叛乱有什么用?一州之内,再大的叛乱,几百兵马也足够了。除非是有外地大股兵马,才能威胁到这几个州府。”
闾勍道:“虽然如此,可治下叛乱不断总不是好事。”
汪若海道:“我问过了,因为王宵猎对各州县的公吏管得极严,又打击豪强,才有人作乱。这种乱子没有根基,平定几次,自然就无事了。秦汉之时,官府打击地方豪强是常事。只要百姓不跟着豪强们作乱,就没有大事。打掉豪强,地方会太平许久,不是坏事。”
闾勍点了点头,觉得汪若海说的对。不过到底是对是错,他又说不出来。
汪若海道:“依我看来,王宵猎不管是管理军队,还是治理地方,都没有大错。几年之内,没有意外他必成一方大势力。只是看他对朝廷态度,实在难说是祸是福。”
闾勍道:“监院,若是如此,王宵猎又何必带我们到新野来看?依你所说,他该事事隐瞒才是。如此不怕人看,事事都示之于人,不像有野心的样子。”
“是啊,这一点我也想不通。”汪若海叹了口气,紧皱起双眉。
如果王宵猎有不臣之心,怎么会主动带自己到新野来?现在对外人来说,没有人知道新野是个什么样子。只要不给人看,谁会怀疑王宵猎不是忠臣?
王宵猎坐在衙门里,看着最近公文,眉头紧锁。他自然不会在意别人怎么想。什么忠臣贰臣,对于王宵猎来说根本不重要。现在最重要的是有兵,能打仗的兵。要有钱,足够养兵的钱。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不能给人看的?谁想看,让他们看就好。
如果赵构自己坚决抗金,一定要北伐收回失地,谁能夺得了他的位置?就是王宵猎,只怕也是不行的。但是如果赵构跟历史上一样,就是要议和,要做个太平皇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对王宵猎来说,自己做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构怎么做。
这几天属下各州来公文,说手中的钱都不多了。最严重的如唐州,下个月官员的俸禄已经没有钱继续发了。其余各州,最多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惟一的例外是信阳军。张均的公文里,说收入丰厚,官府的钱足够使用。对于张均的说法,王宵猎深深怀疑。
现在是三月底,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几个月前从杨进手中抢来的钱花得差不多了,王宵猎不许州县有苛捐杂税,除汝州外,仅靠着收商税能有多少钱?还好粮食足够,不会难免就要出大乱子。
王宵猎归皱眉头,想着方法。这才是考验自己的时候。
减轻百姓负担,同时官府有足够人力,还要养得起大军,谁不会这么想?最后做不到,大多数就是真没有办法。对于中国官员来说,大部分人都明白,压迫百姓收税太多是有代价的。但官员俸禄、军队钱粮压在自己身上,不向百姓收钱怎么办?
怎么办?王宵猎轻揉额头,想着办法。如果在这个时候承受不住压力,向百姓收钱,自己前边的努力就白做了。可不向百姓收钱,钱又从哪里来呢?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秦吏[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靖安侯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大国相[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明血[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帝国星穹[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寻秦记国色生枭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