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镇抚大秦 第139节

作者:一两故事换酒钱
“加之天下畏秦久矣。”
“关东民众对秦是心生惧意的。”
“因而很容易为地方的豪强贵族蛊惑。”
“等官府下来清查田地,自会有意的隐匿不报。”
“而秦廷见每年征收上下的田租越发少,便颁发了‘使黔首自实田令’,但或许秦廷自己都没想到,原本地方虽有土地兼并,但相对并不算恶劣,而在这道政令颁发后,天下土地兼并开始蔚然成风。”
“原因很简单。”
“秦廷给了兼并的法理。”
“朝廷是知道地方有隐匿不报的,也知道地方存在一定土地兼并,想借此让地方将田地如实上报,一方面想着为民减负,另一方面想从贵族豪强手中多征田租,但你却是要清楚,秦廷是不知何人瞒报,何人被兼并了土地的。”
“此令一下就导致了一个问题。”
“过去隐匿的田地依旧为人隐匿,而原本账目上的田地,却给了贵族豪强兼并的理由,因为是‘自识田’,他们可以直接强取豪夺,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田地,尽数强占到自己名下,继而实现了这部分田地的易主。”
扶苏脸色微变。
嵇恒淡淡道:“秦法有规定:无田之民为无业疲民,将被罚为各种苦役刑徒,而大秦一统天下已有数年,徭役之苦,天下何人不知,是故失田之民是不敢言自家无田的,又因贵族豪强势大,也不敢轻易报自己失田。”
“最终这些黔首分明无田,却要额外交‘不存在’的田租。”
“而‘买田’的贵族豪强多报田产,必会导致自己田租田赋增加,但关东之前是有很多隐匿不报的田地,所以他们为弥补自己多交的租赋,只会加剧去吞并这些田地。”
“由此。”
“地方的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
“秦廷颁发的政令的确没有开兼并之风,但下面的官吏在执行时可就未必了。”
“秦廷给了兼并法理,若有条件,谁不眼馋?”
“这可是田地!”
“现在你知道失田之祸,究竟祸起何处了吧。”
第131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闻言。
扶苏脸色通红。
他有心去进行辩解,却什么都说不出口。
嵇恒说的没错。
朝廷没有想开兼并的想法,但政令下去后,就已不由朝廷控制了。
地方官吏阴奉阳违,最终演变成了‘暴政’。
如‘使黔首自实田’这般的政令,只怕地方‘执行’的还有不少,朝廷未尝不是其中的受害者。
扶苏眼中浮现一抹恼怒。
嵇恒小酌一口。
他大致猜到了扶苏的想法。
不过他可不认为,朝廷真就是好心。
只是田租收不上来,想借此多收些租赋罢了。
而且是朝廷自己没考虑完全。
又岂能全归罪下面?
再则。
大秦对关东本就控制力不强,这种事关底层生计的政令,本就该万般斟酌,而秦廷为多收钱粮,选择匆忙推行,自然会酿成这样的祸端,政令颁发后,又得不到太多的监督,势必会造成大量腐败,也会成为地方的狂欢。
更会加剧官吏、贵族、豪强对民众的压榨剥削。
言而总之。
这是秦廷自己犯的错!
一念间。
他想起了王安石的青苗法。
这跟秦廷的这条田令有异曲同工之处。
北宋时,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王安石的本意是想民众在青黄不接,缺少钱粮的时候,让民众自己估计当年的谷、麦产量,然后向官府借钱,谷熟之后还给官府,这就是所谓的‘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夫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
王安石的目的肯定是好的,为的就是让农夫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让农夫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也让政府能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
按理说,这个政策一下,农夫该欢呼相告。
毕竟朝廷出手,农夫不用再受地主的剥削,但最终奔走相告的是地方官员。
因为最终得利的是地方官吏。
首先青苗息钱的利息,王安石定的是年息两分(20%)。
但这是王安石规定的。
落到地方的年息两分,最开始变成了一次收取两分,即半年息两分,因为官府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吏是每半年收回本利,依旧按两分收,最终变成了年息四分。
等到青苗法彻底走歪后,就变成地方想怎么收就怎么收。
最高年息可高达百分之几百。
虽然王安石的政策上说着自愿,但这是行政命令,所谓的自愿,最终都会变成强制自愿,以至于后面演变成了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不仅没有为民减负,反倒加剧了民众负担。
嵇恒暗暗叹息一声。
他对王安石还是很敬佩的,不过王安石的很多政策,更像是为了扫积弊而扫,并没有经过太深度的考量,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更没有制定出相关的规范,最终适得其反,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冲突。
秦政同样。
没有有效的监督,任何政令都会失真。
但若非真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又有多少君主会去执着求变呢?
想做到不断革命,难度非同凡响。
嵇恒感叹道:“大秦创制,各方都在轰轰然向前推,可谁都没看到隐藏在脚下的陷阱,有的官员或许看到了,却连大喊一声都不能,这未尝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扶苏深吸口气,他拱手道:“先生,土地兼并之害已危及天下,不知先生可有良策根除。”
嵇恒默然不语。
扶苏却依旧坚持着。
嵇恒看着扶苏目光炯炯的盯着自己,望着那满眼的殷殷期待,叹息了一声,道:“田产之事,自古第一难题也。”
“根除兼并,形如为渊驱鱼也。”
“岂有那么简单。”
扶苏咬牙道:“再难也要解决。”
他自是看得出来,嵇恒比自己更了解土地兼并之实情。
而且根除兼并本身之难,在当下就已很难有所作为了,更不说秦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诸多大事,大秦眼下也无余力去斧正,也实在没有精力,让自己再去大肆折腾根除土地兼并之黑恶。
但这是他怎么都不能接受的。
大祸已经显出端倪。
不察觉则已,既已察觉,岂能漠视不管?
若继续听任民田流失,分明是听任农人变成奴隶。
农人无田地,却要缴纳田租,还有为贵族豪强剥削,此等重压,何人能承受的起?
等到农人难承其负,恐就是天下大乱之时。
他岂能不忧心?
如此大事,他身为长公子,岂能畏难不言。
那不是扶苏!
扶苏压下心头火气,正色道:“先生所言,句句在理,然则,还是要有所为。”
嵇恒缓慢道:“你有心志是好事。”
“但此事之大,非皇帝威权,不足以掀开黑幕。”
“甚至就算是皇帝,没有掌有实权,没有得天下的信任,也依旧难以掀翻。”
“此事若想得一时缓解,废掉始皇的政令即可。”
“再则重新树立商鞅的田政。”
“但官府的‘信’如何立,官吏何人监督,贵族商贾如何打击,如何让农人接受等等,其中之利害,你真以为是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
“而今天下板荡未息,贵族复辟暗潮汹涌,此时触及田产兼并,其中牵涉面太大。”
“说到底。”
“秦廷眼下是投鼠忌器。”
“你有殷殷之心,但没有行事之能。”
“就算你此行,了解了地方诸多黑恶,知晓了很多黑幕,也见到了地方的黑暗,但有些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非坚韧心志者能承受,凭大秦眼下的情况,想揭开这道黑幕,难亦哉。”
“而且九卿之一有治粟内史,其执掌天下田土,难能不知地方兼并,不知兼并为害之烈?”
“所以不言者,非其时也!”
扶苏坐在案前良久漠然,突兀叹息一声道:“难道就什么都不做,就眼睁睁看着大秦糜烂下去?如此下去,就算大秦解决了六国贵族,始终还有着新的积弊,天下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太平?”
“行百里者半九十。”嵇恒淡淡道。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奋斗在盛唐娱乐春秋[精校版]衣冠不南渡庆余年[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诗与刀[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民国投机者权臣[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血火河山[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无家[精校版]铁血德意志[精校版]叛徒[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秦吏[精校版]银狐[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汉世祖天可汗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人生[精校版]特种兵王[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开海[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反元[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篡清[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明风月[精校版]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开局就杀了曹操[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大明铁骨[精校版]汉乡[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一世富贵[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巨浪[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赤唐[精校版]宋时明月[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晚唐浮生启明1158[精校版]这个北宋有点怪大明国师始皇家的好圣孙黑道特种兵军火帝国弹痕[精校版]调教太平洋[精校版]交锋[精校版]我的第三帝国[精校版]国策[精校版]海魂[精校版]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大唐孽子[精校版]伐清1719[精校版]明王首辅[精校版]朝为田舍郎[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