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9节

作者:理振
工业时代的战争,打得不仅仅只是技术优劣,更有生产能力,而在这方面,残破的北方就算再怎么玩出花来,都不可能玩得过此时经济、人口重心所在的南方。
更何况,仿造一把火铳简单,但如何进行分工生产,利用水力、车床,还有生产过程中总结的种种工艺、经验、规范,这些才是大规模生产的灵魂所在。
这些东西,此时的荷兰都还处在摸索当中,清廷又怎么会?
同样的情况,还在火炮生产上体现,获得荷兰的技术支持后,尚可喜很快兴致冲冲的铸造出了第一门新式火炮。
但产能也就局限在以前他在辽东铸造红夷大炮的那种水平了,一月能铸造出二十门就算不错,最后不得不先掏银子向荷兰人买了四十门应急。
而同时期的武备局这边,已经在加足马力,奋斗给光复军每个师装备一个炮营(54门),全军新式火炮破千的宏伟目标了。
五月十三日,两军终于在镇虏卫爆发第一场战斗,同时,北京方面旨意也抵达了前线。
封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满达海为副将,平讨大同叛乱,瓦克达为定西大将军,耿仲明为副,另辖正红旗六千人马加另外两镇新军和三万绿营合计五万多大军,从真定府经井陉如山西平叛。
这场战斗是以清军攻城,正在阳和卫的右军佥事姜瑄以两千多步卒镇守于此,明显就是想凭借坚城延迟清军。
面对姜镶的光复右军,清兵终于找回了当年刚入关时的“火力优势”的感觉,直接让大炮摆开架势,吞吐火舌。
炮火连绵三日,守将见事不可为,率部突围,镇虏卫才算告破。
而此时的大同已经做好坚壁清野的坚守准备,就算撤往陕西,也必须先把追兵打疼,否则会很麻烦。
姜镶将一半骑兵交给姜瑄,让他不要死守阳和,只要牵制清军一两日后,便可退往大同北侧的长城内外,巡游清军外围,伺机而动,明军骑兵对这些地方相当熟悉,毕竟大多数人就是在这长大的,可以利用地形骚扰牵制。
而往南的山西腹地,已然是烽火一片。
万练的义军得到锦衣卫的联系,并未继续往山西中部进军,而是先往后打通和陕西联络。
至于其余诸多义军,便是大杀特杀了。
虞胤、韩昭宣的义军席卷解州、安邑、蒲州诸县,居然往南而去,直奔潼关。
而陈杜、张斗光、牛天光、刘迁等人则热衷于攻略腹地府县,所经地界,又有许多士绅百姓相从,规模越卷越大,已经达到三四万人。
第25章 围城
时间进入五月中旬,北路清军终于突破至阳和卫,明军守将姜瑄只是略作抵抗,也不力战,就撤往长城内侧的开阔地带,那里有众多自明初就开始经营的城寨、堡垒。
凭借骑兵机动性和对地形的熟悉,完全可以依靠这些守备体系,慢慢和清兵耗。
为此,满达海不得不分出镶黄旗一个甲喇,监视周旋。
而其余大军自然毫无疑问的抵达大同城下,开始展开围城。
同时南面从直隶南部出发的瓦克达、耿仲明大军还未抵达井陉,明军牛天光、陈杜两部已经先行抢占平定州,锁住井陉出口。
太行巍峨,从河北到山西,除了北面洋河沿岸外,就只有中间山脉天然分隔出的“太行八陉”能够通人,这也是山西“表里河山”,易守难攻所在,自古以来井陉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两日后,大同围城战正式爆发。
大同地处边境,又是九边重镇,城墙守备和江南内地那些府县可大不一样。
现在的大同城,是当年徐达北伐,扫荡漠南后,亲自督造的。
后来洪武九年,大同卫都指挥使周立、景泰年间的山西巡抚年富等等先后加强。
直到此时,虽然规模无法和金陵城那种庞然大物相比,但从军事角度而言,事实上,大同的城防远比南京完备。
因为大同作为军事重镇,军事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所以历代守将和督抚,都是首先将大同看做一个军事堡垒,没有像南京那般肆意扩充规模。
可谓“小而精”
比如,以镇城居中,操场城、东小城、南小城三座城关拱卫北、东、南三侧,镇城周长只有7200米左右,五六千守军就能面面俱到,开有四座城门,四座城门均建有瓮城,瓮城之外又有月城。操场城、东小城都是独立小城,唯有南小城与南门的月城连为一体,形成了五道城门的奇巧造型。
如果要做比喻,南京城类似于靶子,外环套内环,看似城高池深、固若金汤,但如果城内兵力不足,是很难维持城防的,而且人口众多,还得随时担心城内出乱子。
而大同则不同,更类似于一个堡垒群,外围众多小堡垒,连通拱卫中间的大堡垒,并且它不属于府县行政单位,而是“镇城”,城中居民以军人家属和卫所军民为主,不仅易于管理,而且还是天然预备力量。
面对这样一个刺猬,事实上别看明末战争,九边重镇几度易手,但真正靠强攻拿下的,还真没有过。
否则,也不至于姜镶这个明廷旧将,现在都还是大同的地头蛇。
阿济格和满达海迅速就领教到什么叫固若金汤了。
清军来势汹汹,四万大军倒是能将大同围住,旌旗连绵数里。
而后以火炮前出,试探轰击
“通通通……”
从荷兰新购而来的纺锤式火炮威力的确不俗,但大同城墙高达十四米,宽达三丈有余,城墙外面矗立着54座望楼,和里外三层的瓮城呼应,再往外还有三座小城,互为犄角。
城墙四角外还有四座“控军楼”,居高临下,布置火器弓矢。
清军纵使火炮犀利,都不知道该先从哪边下手。
最后只得先轰击东面小城,可明军干脆退下城墙,也不反击,反正清军火炮也不可能轰塌这三丈宽的城墙。
最后还是不得不让步卒前驱,蚁附攻城。
-------------------------------------
“咚咚咚”
军鼓隆隆,满清绿营新军第二镇两个营先行出列,经过三个多月整顿,这支部队算是没有以前绿营那般乱糟糟的模样,结成长阵,纪律严谨。
第二镇总兵名唤赵良栋,今年不过二十八,也算青年俊杰,和以前绿营兵马中那些军头习气严重的将领们不同,他原先并非降将,而是清军进入陕西后,才从军的。
在击破陕西抗清势力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勋,而且他治军严谨,所部军纪在诸多绿营中可谓鹤立鸡群,顺治五年时,带兵和总兵张勇平定甘肃回民起义,多尔衮编练新军时,就想起了他,将其提为总兵。
历史上,赵良栋为人正直、不喜阿附权贵,三藩之乱后,赵良栋破四川,下云南,功居首位,但清军攻破吴三桂经营多年,财宝无数的昆明城,众将争相抢掠财务,唯有赵良栋分文不取,严肃军法,所部兵马也无人敢犯,甚至还因此和八旗将领发生矛盾。
康熙闻讯后,也不禁称赞“赵良栋,伟男子也。”
至于说,为啥这般人才心甘为清廷效死,翻看清初历史就不难发现,除了曾经投降而来的“贰臣”之外,清初所涌现出的一批既能干,个人品德也不错的文武大臣,大多出于北方。
因为对明末清初的北方底层百姓而言,大明朝廷的名声,不比满清好多少,如隆武元年时,原降清的汉中总兵贺珍反清举义时,为了鼓动起陕西百姓,居然打出李自成“奉天倡义大将军”的旗号,毕竟在陕西百姓心中,明清双方,还真不如李自成值得追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所以对于赵良栋而言,他投清之前一介草民,没受过明廷半分恩惠,倒是备受剥削压迫,差点全家饿死,反而是清廷越级拔擢,让他身居高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对于类似他这种清廷汉臣,就连后世百姓也都是以正面形象歌颂的。
赵良栋一声令下,大军整肃队列,森然前进,举着攻城器械,朝东面小城而去。
迎面乃是东面第一道屏障,迎恩门。
此时城中姜镶尚有一万二千余士卒,又发动了城中青壮四千余,守城兵力充足,在东面小城部属了一个参将一千五百人。
“止步!火铳!”
赵良栋并未和南面明军交过手,但如果有光复军军官在此的话,就会发现这支军队的作风和光复军太像了。
前突到东城外数十步,先以火铳仰射城墙,掩护云梯靠近
“砰砰砰……”
城上九门佛郎机同时吞吐火舌,大同全城装备不下百余门佛郎机,几乎所有城门、瓮城都有部属。
飞舞弹丸互相驰骋,几发炮弹犁进清军队列当中,掀起数朵血花,十几员步卒当场支离破碎。
刺鼻硝烟同时弥散在城上城下,相较于效仿光复军建立的绿营新军,以九边卫所旧部为主的姜镶部,在火力上逊色得多。
毕竟明末官府配发的那火器质量,实在不受边军欢迎。
云梯开始架设,但清兵火铳声依旧不绝,赵良栋部火铳装备率极高,这两个营就有两千余支,而且他所部军纪严整,最适合三段击这种队列战术,竟是连环射击,一度压制城头明军输出。
等云梯驾好后,城下清兵火铳声这才停歇,汹涌而上,攀附登城。
赵良佐勒马压阵在后,身侧三百骑兵,环顾战场,只要有人擅自后撤,便会冲杀而入,维持军纪。
明军士卒这才开始,以木石、滚油、金汁还击。
残酷的攻防战开始了。
清兵数百选锋甲士一手擎盾,口中衔刀,顶着木石、滚油,攀附而上,这些兵卒大多出身陕甘,是当初赵良佐平定回民起义时招募的,战力剽悍。
相较而言,姜镶所部,除了骑兵外,其实大部分已经和以前的九边精锐关系不大了,当初的边军在李自成起义后,就消耗了大半,很多直接跟着顺军走了,清军入关后又拆分了不少,现在这些都是在卫所新募的“边二代”。
滚石雷木倾泻而下,时不时就有士卒从两三层楼高的梯子上滚落下来,带倒一片,或是被偶然泼中滚水金汁,惨叫着掉下去。
但依旧咬牙前行,赵良佐许诺,先登者赏银三百,拿下城后选锋每人都有赏赐,赵良佐向来不喝兵血,但也会克扣少部分军饷,只不过不是用于私人,而是额外对底层立功士卒的赏赐。
第26章 会试(上)
“杀!”
终于,最先登上城头的甲士和明军拼杀一起,白刃相交,血溅砖石。
明军参将刘辰见状,连忙呼喊预备军士,填塞缺口,奋力将清兵堵下去。
为了方便城楼厮杀,双方士卒基本上都是短兵,互相拥挤在一起,剽悍的陕甘士卒利用手中盾牌,先奋力撞击,腾出位置,而后三三两两在城头聚作一团,并肩砍杀而去。
“掌雷!”
一声高喝,这熟悉的事物,却不是从明军士卒口中传出的。
这玩意原理本就简单,早在明初就有过应用了,从桂林到南京,清军吃了这么多亏,怎么可能不会仿制?
“轰!”
黑火药填充的炸弹杀伤有限,但能够掀起硝烟尘雾,遮蔽视野,让整个城头视线模糊起来,方便后继的清军甲士攀城而上。
赵良佐见战事僵持,再行下令,让其余士卒跟在选锋之后,也准备登城鏖战,扩大城头阵地,把明军压制住。
攀城而上的士卒越来越多,刘辰不得不亲自带着家丁亲卫,支援而上。
正在东门内观战的明军副将胡国鼎见这边僵持下来,不禁皱眉,这清军绿营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莫非改编成劳什子新军后,还真就脱胎换骨了?
当然,其实也是他多想了,赵良佐所部第二镇,为新军诸镇中战力首屈一指的存在,其余各镇,自然是没这么厉害的。
怕刘辰抵挡不住,只好又遣一千生力军瓮城前往驰援。
战斗足足持续了一个半时辰,得到援军的明军士气大振,汹涌而出,填补空缺,逐渐将在城头站稳脚跟的清兵又逼了下去。
又过了半个时辰后,清兵攻势才被彻底击退,城头选锋被明军优势兵力肃清。
赵良佐派人回报阿济格,阿济格倒也不稀奇,攻城嘛,一次就拿下才不正常呢。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无家[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宋时[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明血[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琅琊榜[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