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77节

作者:理振
八旗的战斗力正在飞速下降,过去那种一万精锐就能和五六万明军对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别说优势,如果对上明军精锐,一比一能不能打赢都是未知数。
毕竟在数年的战争磨砺下,明军当中也涌现出一批脱颖而出的英雄部队。
朱由榔还正在让枢密院策划,给一批在战争中立下过巨大功劳,发挥过关键作用的部队,授予荣誉称号,就像海军的“铁人营”一样。
所以,当辽东方面传来明军千里渡海奔袭,控制朝鲜,登陆辽东半岛的消息,忧心忡忡。
因为从前线的消息传来,登陆的明军,就是当初在明军攻克浙直的战役中,立下殊勋的刘国轩部“铁人营”。
多尔衮先是以替换看守陵寝的名义,调动两黄旗数千人马连夜进驻盛京,然后封锁关内外消息,尽量避免辽东方面的消息传来。
但多尔衮能封得住山海关,不让辽东信息传入,却封不住早已知道结果的锦衣卫细作们。
自从光烈二年以来,锦衣卫重建已经快四年了。
情报网的铺设十分迅速,重点先是在江南、川陕和山西地区,随着江南光复、姜镶起事、川陕收复以后,锦衣卫的工作重点就转变到了北方满清的核心统治区域。
对于山西、襄樊这种边缘地带,锦衣卫的工作主要是暗中支持抗清力量的壮大,而对于北京及周边,这些满清控制比较紧的地区,锦衣卫更多的则是探马司为主的情报工作。
为了向北京安插人员,锦衣卫可是费了不少功夫。
先是从山东下手,江南丢失以后,大运河并未完全废弃,虽说不能从浙直继续获得漕运补给,但已然可以从淮北、山东抽血。
锦衣卫便利用漕运上的人员便利,将组织铺设到天津,而后逐渐渗透进京城。
为此,至少耗费了不下五万两白银。
锦衣卫是军中唯一一个不受枢密院和大都督府辖制,而直属天子的单位,军费也是走的独立账本。
去年一年,锦衣卫就耗费了三十五万两,颇受都察院审计署的官员非议,因为各个部门之中,只有锦衣卫的账本可以不用写具体使用方向。
当然,锦衣卫也不能没有监督机制,否则一样会出大问题,其部每年预算、决算,分为两个账本,一个粗略的交给审计署存档,一个详细的交给御前的中书科存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中书科的档案,只有天子近臣的中书舍人知道,算是机密文件,每五到十年解密一次,交予都察院核查。
除此之外,锦衣卫内部,也设立有内视司,类似于以前的南镇抚司,负责监视、审查、执行纪律,独立于其他部门,可以绕过指挥使,向天子上报。
在收到辽东方面的消息后,在北京周边的锦衣卫探马司缇骑迅速行动起来,通过煽动民间舆论,来扩散消息。
很快,虽说多尔衮封锁了消息,但辽东方面的种种消息还是逐渐满天飞起来。
而且越传越离谱。
“听说了吗?官军在辽东登陆了十万大军,何洛会手里只有几千人马,被重重包围,眼看就要完蛋了。”
“你这是几天前的老消息了,现在盛京已经丢了,听说山海关以东都被官军收复,过不了多久就要打到这边来,之前不是有人看到两黄旗往山海关调兵吗?就是怕官军攻破山海关!”
“都说这关外是满清的龙兴之地,如今盛京一丢啊,这龙脉里面的龙气,可是就……”
人民群众的想象力总是丰富的,再加上锦衣卫缇骑的兴风作浪,而且也并非空穴来风,两黄旗数千人马的调动瞒不住谁,而且多尔衮还让正在北直的一镇新军向山海关方向运动,随时准备策应支援盛京方向,更是坐实了大家的猜测。
消息也很快传入了居住在满城之中的八旗贵族们耳中,更是犹如一枚深海炸弹,瞬间激起无数涟漪。
八旗军事贵族们,尤其是不少两黄旗大臣,既惊骇于明军居然已经打到满清的龙兴之地,又愤怒于多尔衮的刻意隐瞒。
要求多尔衮必须要给一个说法。
正黄旗内大臣索尼甚至入宫求见太后,探寻具体情况。
多尔衮闻询震怒,这才几天啊,北京城里,消息越传越离谱,人心浮动,还波及到了中上层。
迫于无奈,多尔衮只好招来在京的八旗高层,告知了真相,否则照这个趋势下去,舆论只会愈加严重。
清廷终于承认,明军的确通过朝鲜方向,向辽东沿海运送了部分军队,对满清的大后方造成了一定威胁。
但在多尔衮的描述中,明军更类似于当初皮岛那样,在辽东沿海有了一个前进基地而已,远远还没有达到威胁盛京的地步。
但依旧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尔衮只好许诺,一定在年内解决这股明军。
于是便勒令已经行进到山海关外的一镇新军入关,加强盛京方向。
但只有他自己和何洛会等前线将领清楚,此时的辽东,明军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在利用杜尔德等人的统战工作,不断破坏满清的统治基础,甚至已经拉起了两三千人,由包衣、海西女真构成的辅助部队。
-------------------------------------
顺治元年以后,可能多尔衮也担心清廷迁入关内后,对于关外控制力降低,怕叶赫部搞事,于是乎便将叶赫部的大部分军士都移入关内,分布在北京周围驻防。
但在吉林地区,依旧广泛分布不少零星部落。
杜尔德带着一百多人的“特别工作队”,挨个拜访,拿出郑成功的条件,只要反正归明,就可以不再受满清的兵役、调供剥削,而且答应他们,事后可以将对方迁移到此时建州诸部所在,气候更加适宜的松嫩平原。
并且正式册封,开放互市。
大部分部落,并没有马上答应,但这种摇摆本身也是一种态度,很快就像传染病一样,在整个东北地区扩散。
不是所有关外民族都是女真,不是所有女真都是爱新觉罗。
得到了部分本地部落民的支持,明军扩展神速,郑成功先让陈举和刘国轩把盛京放一放,此时的盛京周围重兵防守,明军兵力并没有优势,不如趁机先向其他方向扩展,逐步孤立辽东平原上的满清势力。
与此同时,一支秘密的使团,正在从榆林出发,悄悄向处于满洲控制下的漠南地区而去。
毫无疑问,在全面北伐之前,明廷首先,是要将满清孤立起来……
第79章 孤立满洲(下)
时间进入光烈六年的秋季
此时的北方,气温逐渐转冷,由于小冰河期的存在,今年山东北部遭了旱灾,北直隶的收成也不甚理想,倒是从天启年间以来,久经摧残的河南地区,迎来了多年不错的一次丰收。
陈举、刘国轩率军进驻辽东半岛西侧后,逐渐与清军形成对峙。
双方在辽阳、本溪一带多次交手,由于清军在盛京数次加强力量,光复海军人数并不多,主要就是陈举、刘国轩这七千步军主力,想要吃下盛京也不现实。
所以两军便在从辽阳到本溪的宽大战线上反复拉锯。
都依凭辽东地区数量繁多的堡垒作为据点,然后派遣小队精锐进入敌后搞破坏,今天你偷我一个堡,明天我拔你一个寨的。
陈贞慧作为理藩院专使,在朝鲜安顿下来,负责沟通朝鲜方面支持辽东的后勤补给。
李淏还是颇为积极的,不仅只是提供了大量粮草,每月都向复州方向用水军转运数千石辎重,还动员起近万朝鲜官军,开始沿鸭绿江进发,胁迫满清侧后。
除此之外,明军在辽东地区,也开始自行重建行政架构。
海军步师录事参军冒襄,被内阁任命为按察副使、辽东兵备道,由于此时辽东情势复杂,所以不置行政单位,而是用兵备道代行府县政务。
冒襄一转身,就变成了辽东地区的民政和后勤主官,负责征集粮草和供应后勤。
从复州到辽阳,被粗略划分成了四个县,人口估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不过好在辽东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存粮倒是不少,之前清理各地满洲贵族农庄的时候,就已经筹集到了近四万石粮草,够明军吃上四五个月了。
郑成功的部队在辽东站稳脚跟后,海军都督同知郑鸿逵所率领的第二批补给船队也出发了,随船而来的,还有光复后军的两个营援军,以及一批火炮、弹药。
此时的光复后军都督为张名振,都督长史张煌言,都督同知王翊,都督佥事刘孔昭。
在光复诸军当中,后军和原弘光、隆武旧明军关系最为密切,与农民军出身的前军、左军截然相反。
所以江南度田之时,朱由榔一直不太放心把后军放在浙直地区,于是让后军顶到了江淮前线驻防。
但相较于前军、左军,成分本来就十分混杂的后军,倒是没被太多改动,主要是补充了大量新兵、俘虏进去,计划编为七个师,约八万人。
这次支援辽东的两个营,由后军副将朱鼎国领头,其人也是朱明皇族后裔,但血脉疏远,早出五服,连个奉国将军都没有了。
朱由榔光复南京,重整江南后,许多参与过组织抗清的朱明皇室后裔都为了避嫌,而连忙躲回了老家。
朱鼎国当初跟随朱以海在浙东起兵,一路混到了一营主帅,心中未尝没有趁机得势的野望。
可是当尘埃落定之后,他心中首先涌现的还是忐忑,毕竟老朱家天子的心胸谁都知道,说不得日后就得穿小鞋,甚至“谋逆”、“暴毙”也说不一定。
但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了他的预料。
光烈三年中,朱由榔就通过新任宗人府大宗正,吴王朱以海,明令,废除了昔日限制藩王、宗室出入封地、禁止任官、从军、科举的祖制。
从此以后,朱氏族人和普通百姓一样,可以从事百业,而且超过五服之外,不再计入宗人府的宗室档案,只当做普通百姓看待。
此令一出,倒是让无数宗室之后获得解脱,当明军打回来之时,许多原来的底层宗室,不仅不高兴,反而害怕畏惧。
毕竟一般清军,不会在乎他们这些早就不知道隔了多少倍,除了姓朱外,一无是处的底层宗室,但大明要是打回来了,又得过回以前啥都不让做的苦哈哈日子。
但在“解放”宗室之后,朱由榔也同时废掉了宗室的待遇。
朱由榔规定,从光烈三年起,各地废除对宗室的禄米供应,虽说眼下大明还剩下的五服以内,郡王以上宗室,一只手都数得过来。但这还是石破天惊地让所有人哑然,明朝士人就曾感叹过“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对于亲族的特殊照拂,都是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
但朱由榔所表现出来的决然,却让士人们一时无措。
这真是姓朱的天子?
一时间,《启民报》和各界报纸上,都在讨论此事,士人们有的称赞天子有“尧舜之风”,有的觉得过于苛待宗室不好,毕竟这年头要讲究“亲亲关系”。
最后,还是黄宗羲一言道出了关键。
“陛下于宗室同族尚以公议,奈士绅何?”
朱由榔对自己的同族、亲族尚且毫无私心,从不庇护,废除皇庄、王庄,废除调供,限制皇室产业,只允许皇室搞资本投资,还将收入大头都投到了教育事业,那么对待其他士绅地主呢?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一个人毫无个人利益可言的时候,他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和关系纠葛地冷酷对待所有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自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被皇太极击败,客死青海以后,漠南蒙古诸部群龙无首,原本势力最为强大的察哈尔部也陷入了分裂。
皇太极用高超的统战政策,拉拢了距离较近的科尔沁和漠北喀尔喀诸部,并团结各方力量驱逐了林丹汗。
崇祯九年,漠南蒙古16部49个封建主,同满汉贵族一道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皇帝。此后,漠北蒙古和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各部封建主先后向清朝遣使纳贡。
其中,科尔沁部大多数被收编进了蒙古八旗,而漠南蒙古也与漠北诸部不同,也效仿八旗制度,设立大量旗、盟。
此时的蒙古诸部,盟旗制度尚未健全,但第一批内附的察哈尔部落,已经被改编成了“察哈尔八旗”,与满蒙汉八旗一样,设有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
(顺治六年末,多尔衮在绿营新军改革的同时,将满清八旗原有的甲喇章京、梅勒章京等改称为都统、参领等。)
在入关战争中,这些漠南蒙古骑兵也为满清提供了不小助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部落就会坚定不移地站在满清那边,尤其是川陕光复,满清上升事态被打断以后。
于是乎,明廷自然也就动了拉拢蒙古诸部的念头。
为了凸显重视,这次是由理藩院侍郎,原礼部侍郎郭之奇亲自领衔,带领使团前往漠南草原。
随行数百人,经由陕北,前往今天的鄂尔多斯地区。
清初漠南蒙古(部分)
察哈尔和科尔沁,与满清关系太紧,短时间内不好直接介入,所以他们决定从较为疏远些的鄂尔多斯、阿拉善、土默特、乌兰察布下手。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娱乐春秋[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始皇家的好圣孙砺刃[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明血[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