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86节

作者:理振
只从数量上,明军似乎稍逊,但从质量上看,清军真正足以为虑的,也就是两万多八旗和六万多绿营新军而已,合计不到十万。
徐州城中,几名清军东路主要将帅正在开会。
除去正在前线的勒克德浑以外,主帅瓦克达、副帅岳乐,还有山东总督图海,以及新军提督赉塔均已到齐。
瓦克达忧心忡忡
“我大军虽有十七八万,但实际可战之兵止有半数啊,眼下凤阳已然危及,一旦明军突破淮河一线,届时可就难守了。”
经过多年交锋,清军早就没了当初不可一世的气势,不再奢求能够对明军形成所谓战力优势,甚至一比一的情况下,都未必有信心。
岳乐倒是安慰道
“其实也不必过于忧虑,其他不言,就我东路来说,还是有不少战机的,江淮地区河流纵横,地势复杂,但徐州周围却是平原地带,倒是个打决战的好地方。”
四人当中,除了瓦克达是四五十岁的老将外,岳乐、图海、赉塔都是不满三十的年轻将领,一开始瓦克达还跟多尔衮反应,有些担心这些年轻人不足以堪当大任。
但事实上,这些初生牛犊却是要比瓦克达这些老将更加敢于和明军正面相争,毕竟他们也没有在明军手里吃过亏。
几人商议了一下兵力排布,和明军可能的攻击重点。
图海指出,岳乐东路应当只有两个着力点,一边是淮安北上,延黄河北上徐州(此时黄河已经夺淮入海),一边是从凤阳向北拿下宿州,而后兵临徐州侧面。
战役的关键还是在徐州。
图海倒是点出了一个众人忽略的点
“水师,明军可以借助水师之利,从沿海登陆海州,甚至山东南岸,从而危及我军侧后!”
第2章 破局(下)
虽然同为母亲河,但相较于河道稳定,流域气候变迁缓慢的长江而言,黄河更像是一个“后妈”。
在历史上,黄河先后改道二十六次,决口一千五百多次,几乎对于每个朝代而言,黄河治理都是头等重要的课题。
在后世的许多社会学和史学研究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形成有别于世界主流的君主**式封建政体,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出于治理黄河和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
否则,如果是以西欧那种松散的邦国式政治,很难完成治理黄河这种全国性工程。
而其中最为代表性和严重的事情,莫过于宋金之际的夺淮入海。
其实黄河河道,在北宋之前都还算稳定,但北宋后,宋廷统治者由于害怕北方的辽**队从黄河南渡,于是多次人为的将黄河改道,花费无数人力财力不说,还导致山东北部百姓苦不堪言。
1128年,南宋建炎年间,金兵南下,长驱直入,宋高宗赵构一意南逃,金军如入无人之境,时任东京留守的杜充,害怕与金军正面交锋,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
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于是乎,原本在多次人为改道下,河道本就不稳定的黄河,从此向南偏移千里,从泗州入海。
金朝时期,又一次水患决口,黄河继续南偏,自淮河入海。
从此之后,一直到1855年,黄河都是自淮河出海口入海。
这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从此之后,从黄河中下游以及淮河流域,都变成了水患频发的受难之地,导致整个淮北、鲁南地区,形成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惨痛局面。
而现在,这里却要变成明清双方争夺的关键战场。
李定国、王夫之抵达河淮前线后,迅速与正在淮安的张名振、张煌言汇合。
此战虽然是以左军、后军并用,但主要以李定国为主帅,张名振为副。
这也倒正常,毕竟李定国现在是当朝唯一的王爵。
其实关于李定国封异姓王这事,也只有刚开始时,有部分文官议论,后来也没人说啥了。
说到底,宋代以后,所谓“异姓王”根本不值几个钱,除了封号上高级点,就没啥用了,又不能像人家汉朝、晋朝时,来个开府建衙之类。
当年北宋时,太监童贯还是异姓王呢,满清异姓王一大堆,有屁用。
自军山湖以后,朱由榔的威望已经无需害怕任何军中将帅,再加上自光烈二年以来,军中前后改制数次,兵权分割,没有权力,就算给你一个副皇帝,又能如何?
到了光烈六年,原教导师学员毕业了三届,兵学苑毕业了两届,先后输入军中的青年军官数量,已经占此时全军基层军官总数的一半。
朱由榔不害怕李定国、李过,就像朱元璋不会害怕徐达、常遇春一样,甚至朱由榔还更从容些,毕竟他比老朱当年打天下时,可年轻多了。
作为领导者,如果沦落到需要玩弄权术手段才能勉强维持自己的地位,那就是最大的失败。
而且,朱由榔本来也不是什么“冷血政治动物”,对于与他出生入死,甚至救驾御前的李定国等人,还是颇有感情的,两年前,李定国女儿出生,就被朱由榔订了娃娃亲。
四位领导商议后,李定国定下主要方略。
首先是必须拿下凤阳,这既有军事意义,也有政治意义,毕竟天子刚刚拒绝的和谈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凤阳。
虽然这对于朱由榔本人而言没啥,但下面的文武官员,还是视之为耻的。
君忧臣辱,君辱臣死
自从《皇明忠烈传》在民间火起来后,李定国的形象,在江浙地区,基本上就和岳飞重合,被尊称为“李武威”。
说起来,两人在性格上也的确有许多共同点。
夺下凤阳同时,淮安一线明军在海军战船的配合下,延黄河向北,朝宿迁、邳州,直抵徐州,和凤阳方面北上大军会师。
双方都不约而同地,将徐州作为会战战场。
“锃!”
李定国拔出佩剑,指向地上的沙盘,这是枢密院按照锦衣卫提供的情报和档案,模拟而出,具体到县,还标注出了部分清军兵力部署,对着其余三人道
“《孙子兵法》说得好,‘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
这三年,李定国一直虚心向王夫之、堵胤锡等人学习,如今也是儒将风范,再加上三十出头,意气风发,还真有些“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武穆之风。
“凡十万人以上的大军会战,所谓阴谋诡计,已经毫无作用,而往往是最简单的进攻和厮杀,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此战,我军不必另作安排,只需三路,一则提凤阳北上,击其侧背,二则自河淮沿岸,正面接敌,三则以海军掩护,奔袭山东,断其归路。”
“剩下的,只有看谁家兵刃,更为锋锐了!”
-------------------------------------
徐州城内,图海张开地图,指向徐州周围两三百里的平原地带,和后世的徐州地区不同,此时的徐州,在黄河边上,境内有多条河流,东北面又是大运河,地形较为割裂复杂些。
对着其余瓦克达、岳乐、赉塔道
“徐州地方,历代大规模征战五十余次,是非曲折难以论说,但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所以古来就有问鼎中原之说。”
“当年,豫亲王亲提锐旅,挥师南下,不过月余,便将史可法千里防线,打得四分五裂。”
“难道短短六年之后,这里就要一变,成为我等的葬生之地了吗?”
“如今,我大清,就是要在这个古战场上,彻底埋葬南廷皇帝北上之野心!”
-------------------------------------
十月二十日,明军向凤阳发动总攻。
勒克德浑不愿被动挨打,率军出城,引四千八旗和两万绿营与明军刘孔昭、阮进部决战。
“杀!”
远程火力输出完毕后,明军那一片片耀眼的刺刀和长矛,向已经被炮火和枪弹撕扯得四分五裂的清军发动冲击。
刘孔昭亲自,擎刀顶在第一线督战,率领阵锋攻入清军阵中。
喊杀声和搏斗的兵刃声响彻云霄。
在战场边缘,明军新建骑兵第一次和八旗交手。
虽然在战力和熟练度上,都逊色对方,但明军骑士依然打得相当英勇。
白刃横尸,血流漂杵
战事从上午巳时一直持续到傍晚。
最终以明军获胜告终,两万多明军将包括数千八旗在内的两万四千多清军,正面击溃。
勒克德浑被迫放弃凤阳,向北逃窜。
刘孔昭第一个带众杀入凤阳城,宣布光复。
消息传到两军后方,所产生的最大效果就是,谁都明白,战争已经正式爆发。
自川陕战役以后,沉静了三年的对峙,被打破了。
犹如一块巨石,扔入平湖。
第3章 马失前蹄(上)
自从黄河夺淮入海以后,虽然整个淮北地区,都从此变成了灾害频发的水旱之地,但因祸得福,整个江淮鲁南地区的水系交通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为元代以后的漕运奠定基础。
(京杭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跟隋炀帝没有半毛钱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夺淮入海,减轻了修建运河的压力。)
而体现到战场上,就是,江淮地区的战斗中,由于水利交通便利,所以主要的据点和关键城镇都是围绕着水路展开。
自淮安向北,有安东、清河两个黄河边上的漕运城市,再往北,明军就必须一路拿下宿迁、邳州,最后才能抵达徐州城下。
瓦克达、岳乐等人决定好战略后,迅速派了两个正红旗参领(甲喇),加强到清河、安东一线。
再加上原有的四万绿营,黄河北岸的清军,兵力陡增,明军若是就此渡河,很容易被北岸清军阻击。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派海军舰队沿黄河入海口进入河内策应。
但李定国决定兵行险招,他并未让郑成功派来的策应舰队,来黄河入海口,而是直接往清军的东北侧后重镇——海州而去。
海州,就是后世的连云港,但准确来说,是连云港的一小部分,因为此时连云港绝大部分地区还在海里泡着,直到两百年后,才不断被冲积成平原地区。
海州在古代的地位并不低,因为这里产盐
并且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海盐产地之一。
此时海州之外,有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大岛,其实就是还未冲积完成的连云港地区,称为“郁洲”,由于郁洲的存在,海州内湾就成了天然的避风良港。
明代以后,不少走私商船都在此地活动。
十月末,一支上百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劈风斩浪,越过诸多岛屿,靠近海州沿岸。
正是郑成功派遣,由海军甘辉和施琅部组成的,负责策应东路北伐军的南下舰队。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娱乐春秋[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无家[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宋时[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明血[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谍影风云(民国谍影)[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琅琊榜[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