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汉世祖 第169节

作者:芈黍离
心中虽然重重地冷哼着,陶谷面上却向刘承祐拜道,言辞郑重:“臣只是将伪唐的国情直言相告于陛下,以备陛下施策用略,免于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罢了。”
言罢,陶谷一副还有下文的样子,望着刘承祐。
“朕虽眼馋伪唐之富庶,然对其国力,却是从来没有小瞧过!”刘承祐一扬手,算是为陶谷背书了,不过视线从陶谷的目光挪开,转向安稳落于末座的王溥,说:“凡是自有其优劣高下,陶卿既言其强盛,不知王卿有何感想?”
刘承祐这显然是给王溥表现的机会了,陶谷见了,心中嫉妒狂涌。他心里清楚,前番所说,都是次要的,后边的话,才是重点。有心言语,但张了张嘴,化为无奈。在钻营逢迎方面,陶谷很小心,很聪明,并不敢随便插嘴,尤其在这等场合。
紧闭大门的殿内,黯淡的光线将气氛往“阴谋”上带。
在刘承祐的目光注视下,王溥起身,面上不悲不喜,不慌不忙地,先对陶谷的发言,表示一定的赞同和肯定:“陛下,陶公所言,皆属实也!伪唐的之盛,确乃天下之冠。所谓扬一益二,当今天下,论国家之富庶,除受孟昶经营十数年的西蜀外,华夏再无任何势力可与之相匹。”
“然……”
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
“常言盛极必衰,以臣愚见,伪唐正处在由盛转衰的时期!”王溥语气斩钉截铁,十分自信。
刘承祐直接当捧哏,挥手道:“说说看!”
“伪唐之富,在朝廷、官僚、功侯,地方将吏、豪右,乃至于富商大贾。其国内皇亲贵族、公卿大臣以下,多广置庄园、土地,吸纳丁口以为庄人,为其豪富享受劳作供给。
而其普通黔首的生计,虽算不得艰难,却也谈不上富足。伪唐能维持其繁荣,盖因多年以来,无外部威胁,少受兵燹。然一旦兵祸侵袭,急赋繁征,必致民怨,所谓耕者有其田,更似假象,其无地之民愈多,必难保其时下之盛!”
刘承祐压制着嘴角抽动的欲望,说:“卿这是在暗示朕与大汉呐!”
“臣不敢!”王溥一礼,再道:
“唐主李璟继位数年,虽循李昪之政,然冶政安邦之才略,比起乃父,实难望其项背。仅中人之资,因循守旧,不知随时随机而变,胸襟目光,仅局限于江南那一隅,非成大事之人!
自李昪以来,伪唐弭兵罢战,大力发展文教,使衣冠礼仪之盛,莫出于江左。如此治国,虽有助于安定人心,然于此乱世,不知整军经武,修矛铸兵,实乃本末倒置,自废武功。”
“伪唐主好歌舞筵席,常于宫廷设宴,广邀朝臣,高谈阔论,以文章辞赋论天下。臣二人进金陵,受唐主所邀与筵,便足有六次!”
“李璟又好享受,喜殿宇广厦,臣观唐宫,新建之御苑、宫殿,难窥全貌,正在动工建造者亦有数处,其宫廷之富丽,饰物之奢华,令人难以想象。”
“据江淮丰腴精华之地,以其‘名士’之风,不图享受,难道还要像我等一样节衣缩食吗?”刘承祐终于发话了,淡淡地感慨着,语气跟吃了柠檬一样。
被刘承祐打断,王溥趁机缓了缓,重新稍加组织语言,继续道:“江南之地,崇尚释门,礼佛之风甚浓,自国主以下,皆是如此。以致其内,佛寺昌盛,颇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景。而伪唐朝廷,仅修筑庙宇,便耗费了不菲的钱粮。且不少佛寺之豪丽,不下宫室,江南僧侣所拥土地、丁口,更不下于一方豪富……”
说到佛寺的时候,大臣们都不由把目光投向刘承祐,想看看皇帝反应。在场众人,基本上都知道,天子“深恶”佛门,且态度日复一日,愈加厌恶。
果然,刘承祐嘴角分明流露出一丝极为明显的讥冷之意。
为大汉财政操碎了心、苦白了头的王章,忍不住道:“有此充足钱粮赋税,不知育化军民,救助灾害,兴修水利,反拿去修建无用的佛寺,恩养那些僧侣佛徒!”
王章气愤之言后,冯道也表示着对此事的蔑视。朝中的风气在刘承祐的影响下正在变化,斥佛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
“王卿,继续!”
“是!”
在刘承祐示意下,王溥继续将其所察所思,汇报而来,且越发顺溜。
“伪唐军力,备有十余万,然以其国力、丁口,若施全力,聚兵三十万,亦非不可能,可谓盛矣。然其兵马,僻处南土,又以民风少勇,战斗能力纵不以卑弱鄙之,但必难与大汉强兵相抗争。
再加其承平时长,久疏战阵,将星凋零,又多以文士驭兵。得以率师伐国者,仅陈觉、查文徽、冯延鲁、边镐之流。
四年前,其出兵灭闵,虽破内乱之国,却失福州重地,又为吴越以一师联合丧国之军所破,损兵折将。其战力,犹可知矣!”
“而其国土,所拥诸州,却是杨吴当年打下的基础,三十载而无所增益。闽地弹丸之地,却为区区留从效割据漳州,欲伐不得,无奈招抚。”
“而此番使唐,臣感触最深者,莫过于其朝堂党争。南渡士人与江南旧臣之间的斗争,贯穿伪唐国史,李昪在时,尚能压制,李璟则无其能干与手腕。
数年的时间,其党争之剧烈,已致影响国本。为谋党派私利,互相攻讦,以致矫诏动兵,大败亏输,亦得保全。稍加贬斥,又复他用,仍为内外重臣。唐主制之且无力,反而需要仰仗彼辈。
综伪唐朝臣,有远见卓识者,唯宋齐丘、韩熙载二者,然彼为两党,互为掣肘。余者,皆名过其实,碌碌无为。臣可断言,伪唐党争,于我军南下,必有大利!”
“此外,伪唐储位之争,亦乃其患。皇太弟李景遂,文弱迂懦,与世无争,而伪燕王李弘冀,年少志大,领军外镇润州,就臣所闻所观,那李弘冀极有可能起萧墙之祸……”
“……”
此次南行,王溥显然是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想了,经他所述,刘承祐对他将伐之国,明显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朝王溥露出了一个和善之极的笑容,示意他落座,命人添茶,虽为出夸奖之辞,但对其欣赏之意,在场诸人都看得出来。
陶谷也一样,他坐在一旁,深深地吸了口气,心中略堵,怏怏不乐。王溥所见,他基本也都看到了,只可惜,陈述的机会没给他。
老夫若是先说出就好了,忽地恍过此念,然而,望了望天子,又看了看王溥,心中嫉恨之情愈重。
刘承祐沉默着,将陶谷与王溥所报,好生消化了一番,方才幽幽而叹:“伪唐之国,在山河破碎之际,倒不失为一文道乐土啊!”
“只可惜,如今乃大争之世,唯有强权方有建立王道乐土的资格!”杨邠表情严肃地说道。
冯道也道:“其繁荣就如空中楼阁,一旦我朝天兵至,便为泡影,不足为道!”
“其国再富庶,也是大汉虎口之肉糜。异日,大军南下,臣愿替陛下破其国,将伪唐的殿宇楼阁,化为陛下行宫!”王峻起身,朗声发表看法,顺便有请缨领兵的意思,只是太早了。
郭威大概是除了刘承祐之外,听得最认真的人,也慨然表叹:“如此富庶,却缺乏保护的手段与能力,合当为我朝所伏!”
“……”
“陛下,异日若动兵,我朝南下,虽以强兵凌弱卒,但犹不可疏忽大意。南兵不如北兵,然江南水师,却需小心。江淮贯通,淮南之地,水网虽不如江南密集,却也乃水师用武之地。我朝匮于水军,还请陛下早作准备!”
“水军!”刘承祐眉头皱起,又是钱粮啊。
看向陶谷与王溥,陶谷这回抢先答话:“诚然,伪唐军队,若可称道者,恐怕就是其水师了,足有数万之众!”
“陛下欲谋淮南,还当做好万全准备!”郭威提醒。
王溥紧跟着也开口:“北归途中,臣等感南方气候,燥热难耐,我朝军士多北人,不习其水土。届时大兵南下,众军倚聚,需仿疫病!”
“需要早练南征兵马!”郭威严肃道。
“江北十数州,其地势、道路、城池、兵马等军情信息,还需早作打探!”这魏仁浦的建议。
顿了顿,又道:“动兵的时机,还需把握好,需防扼契丹、孟蜀乃至夏州李彝殷!”
“或可降诏,邀荆南、吴越、马楚,随我朝,四面伐唐!”范质提出策略。
冯道也不甘寂寞:“高保融畏服中原,吴越与其世仇,皆可以其为偏师。湖南马氏兄弟内斗,萧墙之祸尚不绝,怕难为援……”
接下来,殿议很快演变成,大汉君臣,对兵伐南唐,做着谋略策划。基本上,都言之有物。
正居御座,看着群议谏言,表现积极的重臣们,刘承祐心思一时倒不禁飘了飘。
这是他头一次见朝臣们,如此齐心地议一件事,心中颇有感触。
若大汉的臣僚,都能这边戮力同心,何愁天下不平。当然,这只是错觉罢了,也就想想罢了,这点刘承祐还是很清醒的。
他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
大汉的乾祐二年,可以用先顺后难来形容,开局一个春季,风平浪静。四境安稳,风调雨顺,刘承祐十分重视的春耕井然进行,朝局进一步迈入安定的局面。后宫先后有孕,天子又纳新人,皇室开枝散叶。粮税顺利进京,诸侯上表臣服,《刑统》重编刊定……
真的是开了个好头,然而入夏之后,坏消息接踵而至。四月,河北大震,波及十数州;五月,蝗灾欲来,覆大河南北。
相较于地震,刘承祐以及朝廷,对蝗灾更加重视,毕竟在夏收的关键时刻,若是大意,大汉的“苦民”们劳作之功化为虚有不说,又要闹饥荒了,又要生乱了。涉及到粮食的问题,由不得大汉君臣不担心。
自大汉立国以来,便一直深受匮粮之苦。虽则,刘承祐降下严令,敦促天下道州府县,御备蝗灾。然以时下大汉官僚将吏的执行能力,根本避免不了出问题。
并且,此次蝗灾之严重,波及之广,远超刘承祐与大汉君臣预估。步入六月之后,河北、中原诸州,相继奏蝗。滑、濮、澶、曹、兗、郓、淄、青、齐、宿、怀、相、卫、博、陈等州,中原、河北精华之地,几乎处处闹蝗,官民苦之。
更让刘承祐措手不及的是,开封府治下十数县,同样没能幸免,且十分严重。蝗虫铺天盖地,广闻其声,甚至有虫,飞过皇城汴宫。
在这大灾之下,刘承祐与汉廷诸公反应也算快了,及拟诏令,颁发天下,令各地官民捕蝗。甚至于,罢停河工,发东京禁军,以做捕蝗事。
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是担心夏粮减产的问题了,而是及时止损,能减少一颗麦的损失,也是好的。
又设“捕蝗使”分赴各地,督令捕蝗抗灾,同时从东京遣出御史、郎官,监察各地捕蝗情况,但有不积极作为,抑或治蝗不力者,悉数上报,由中书处置。
有地方将吏,面对蝗祸,只求顺应天意,告祭所在山林川泽之神,如此也即罢了,还严禁治下百姓灭蝗,以致境内耕作之人,损失惨重。对于这类将吏,毫无意外的,不只是罢官免职的处置,皆槛车而至东京,下狱判刑,从严处理。
即便《大汉刑统》已然温和了许多,废除了诸多虐刑苛法,但汉法之森严,在此事方面,仍旧体现得淋漓尽致。悲中求喜的是,刘承祐发现,大汉中央对地方,已恢复了一些最基本的行政控制。当然,在灭蝗救粮一事上,中央与地方,有种共同的认识与诉求,毕竟,没有人愿意饿肚子。
事实上,有去岁河北灭蝗的经验在,此次朝廷乃至地方,初期并未太过忙乱,只是此次,闹得太大太严重了,有些让大汉君臣,措手不及。
不出意外的,夏粮减产,并且春苗也受到了不小的破坏,也就导致可预期的,秋粮难以丰收了。
所幸,刘承祐君臣,在此次在大规模的蝗灾中,态度坚定,行动坚决,挽回了不少损失。刘承祐还亲自下乡视察,勉励官民,安抚人心,刷了一波威望。
仅半个月,京畿以及受朝廷威严辐射较重的中原诸州,蝗灾便得到了极大的遏制。各地节度、防御、团练、刺史,陆续上报,捕蝗成果。
比如刘承祐的老丈人,邺都高行周、兖州符彦卿、郓州折从阮,三家共捕蝗近十万斛。加上其余各州的捕蝗数据,粗略一算,竟的五十余万斛。
闻之,刘承祐还自嘲一般地说,上天赐朕粮五十万斛,当亲赴道宫祭奠告谢。还说做便做,这大概是刘承祐为数不多的“迷信”行为了。当然,这也算是苦中作乐,毕竟,蝗虫又岂是那么好吃的,且如此多的虫子,对庄稼的毁坏程度,可想而知。
以蝗虫之故,今岁的夏收进度大大的被拖慢,而夏税的征收,也拖到入秋。等到秋分之际,各地受灾情况以及税收情况,方有个粗略的汇报。
结果当然让人开心不起来,大汉的臣民们,又要饿肚子了。
饥民纷起,刘承祐很想下令开仓放粮,但是,最终他还是沉默了……只下了一道委婉而暧昧的诏书,着各地官府,尽力救济、安置灾民,勿致流散,窜于外州。
然后,各地多有民乱,对此,朝廷的态度则坚决得多,凡有为乱者,全力镇压。很冷酷,但是为了保证秩序,以及免生更大的动乱,不得不如此。
当然,对于开封近畿,刘承祐还是自牙缝里挤出了一些粮食,用以赈济。并且明诏,晓谕天下,号召大汉臣民,共度时艰。而刘承祐在宫中,也穿起了麻衣,将汉宫内仅有的少许光鲜饰物,尽数收起。对于京内,有奢华浪费的官员将吏,尽数申饬、查办。
同时,预估到了粮价的上涨,对于那些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者,有一个算一个,尽数拿下法办。
勉强算得上幸事的是,与南唐和议之后,淮河解禁,两国商贾互通往来,新旧榷场大开,江淮之粮北运,未成阻碍。南唐商旅,贾粮北上,贩与中原,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原粮荒。同时也造成了,大汉钱货外流。
刘承祐虽患之,但与肚中的饥饿相比,身外之物,也算不得什么,只是大汉的士民百姓,更穷了。
从国家层面,刘承祐也主动向南唐购粮,拿出了不少的诚意,以北方的牛马驴羊相易,甚至给了一千匹战马。要知道,即便处于北方,苦于马匹来源,战马对于大汉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稀缺的战略物资。
果然,南唐那边,李璟很大方,朝臣很开心……倒是韩熙载,做着最后的努力,提议唐主发兵北伐,然后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毕竟两国才交好不足数月,和平来之不易,岂能轻启刀兵。
要是将汉军逼急了,十万头饿狼南下就食,可就悔之晚矣。再加刘承祐此前随手布置的离间之策,使得李璟对韩熙载还是生出了些想法,又加敌党政治正确般的反对,未握实权的韩熙载根本没有实现抱负的机会。
据闻,进言失败后,韩熙载于府中酩酊大醉,并直言,大唐再也没有进取中原、还复旧都的机会了……
而大汉这边,蝗灾虽然猛烈,尽心尽力下,勉为控制。只是后遗症的处置,有些头疼。
然几乎与蝗灾同时进行的,是旱情。也是在六月,六月底,波及范围同样不小,邠、宁、泽、潞、泾、延、鄜、坊、晋、绛等州,几乎囊括了整个关中,河东地区也小受影响……
在灾害不断的大背景下,难免人心浮动,京中便有流言,说是天子无德,刘承祐施政不善。对于这等滥言生事者,刘承祐表现并没有过分的波动,只是武德司密探四出,开封府逮捕了一大批人,从速判处,同时朝中的几名官员,也因管不住嘴,被捉拿下狱流放,然后死于流放途中。
重惩措施下,再加刘承祐不断遣人宣扬他的功德举措,扭转舆论,京中乃安。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唐砖[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砺刃[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大明嫡长子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明血[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寻秦记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