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汉世祖 第170节

作者:芈黍离
震灾、蝗灾、旱情,在几乎是全国性的天灾侵袭下,大汉王朝,这个新生的政权,却似一个老迈的旅人,接受着最严苛的考验,步履维艰,踽踽而行。
所幸,在这两年之中,刘承祐诸多措施,巩固着他的政权,方不致于崩溃,甚至还能勉力迎难而上。可想而知,原本的历史上,又是天灾,又是兵祸,将臣贪鄙,那个时候的大汉王朝又是何等难过,中原的百姓又是怎样一副水生火热的场景。
刘承祐很是感慨,原主亡国殒命,并不冤枉。
当然,纵前路艰难,但对已经意志磨炼地坚如铁石的刘承祐而言,并不能动摇他丝毫万分。
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
从夏入秋,大汉皇帝刘承祐以身作则,带领他的臣民们,就办了一件事,与天相抗。
抗震、抗蝗、抗旱,虽然接连遭受重创,但仰赖于朝廷的积极作为,总算是稳定住了。原本的历史上,以后汉那样的境况,都能坚持下来,而况于如今经过刘承祐穷心竭力改善过的“北汉”。
当然,彼时的后汉所付出的代价,有多惨重,虽不可考,但完全可以想象。饿殍遍地,动乱四起,怨声载道,士民苦之。
即便是北汉当下,在此次多重灾害下,各州的动乱也不曾少过,对于此,朝廷责令官府,严控动乱。天灾已经难过,闹起人祸,那便是雪上加霜,并且更加严重。朝廷钱粮有限,并不能赈济太多人,故诸州百姓,受到的伤害不轻。
为安人心,刘承祐降诏,对天下诸州,根据受灾情况,进行了一次税收减免。事实上,朝廷直接控制的京畿地带,除了开封府之外,其余如郑、许、汝、洛阳等区域,受灾情况并不严重,在财税上犹能给中央供血。
相较之下,仍掌握着大量财权的地方节度、将吏、官员,在灾害的侵袭中,为求境内稳定,保证财税,免不了侵害百姓的动作。如此下来,既授朝廷以柄,又替朝廷背了黑锅。
直到灾情渐渐缓解,庄稼收割,朝廷又开始真正发力,救济灾民,保持在崩溃边缘的秩序,方才慢慢回稳,四境乃安。
在这个过程中,所推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以工代赈了。中原受灾之民,多发于王朴治河,辅以修路。关中刘承祐则派遣宰相范质亲赴,巡抚慰问,并集诸节度之力,招揽灾民,修建水利。至于河北,以修路为主。
因为灾情的缘故,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刘承祐息灭了许多想法,比如大汉南境似襄、安、邓、陈等州镇的调整。安审琦、杨承信、刘重进等方镇,都是刘知远时代任的旧朝之臣。
另外,对南征事务的筹备,也几乎完全陷入停滞期。稳定大于一切,忙着梳理国内,刘承祐暂时也无精力顾及太多。当然,这样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在战略上,能起到迷惑南唐的效果。北汉自顾不暇,身受其创,对一片“乐土”的大唐,又岂能有多少威胁?
就如王溥当初所言,南唐真的是在走下坡路了。唐南部,旧闽之地,割据泉州的留从效之兄,留从愿毒杀南唐所任南州(漳州)节度使董思安,留氏兄弟,得以割据泉、南二州。
南唐君臣的应对很软弱,大概是考虑到唐军前两年在闽地陷入的泥潭,无意再遣兵马,默认了留士氏兄弟对泉、漳二州的统治,并任留从效为泉、南诸州观察使,仅于其侧驻军监视。
至此,南唐当年耗费了大量财力、军力灭闽,所得闽国旧地,吐出去了一大半。闽地五州,仅得其二,虽然被李璟拆分成了三州。
刘承祐在东京闻之,倒是淡淡地评点了一句,深为不屑,然思及自家的情况,又不由自哂。
已是深秋,冷戚戚的寒意铺满汉宫,崇政殿内,倒是暖洋洋的,刘承祐正身端居御案,一手执文阅览,一手持杯,不时抿一口茶,表情很平静。
他所阅者,乃三司整理的,京畿诸州秋收情况,以及对今岁秋税的预估,结果不会让人乐观便是,不过刘承祐早就做过心理预期,故,表现得很淡定。
只是在放下奏章的时候,默叹了一口气,没办法,今岁,只能将就着过了。熬过了不走运的今年,待看来年,只盼即将到来的冬季,不要再来个雪灾、兵灾之类的……
然而,就前两年的情况来看,能否安稳地度过寒冬,还是得看天意。所冀幸的是,在此次大汉全面受灾期间,北面的契丹人没有趁机南下入侵。
北面的大敌也陷入了麻烦,还是辽国帝位继承的问题,有一批贵族不满耶律阮的统治,造他反了,还正是在耶律阮打算派兵南下之际。不得不感叹,北汉的运气,也还没有到最糟糕的地步。
“陛下。”宰相冯道与李涛殿内觐见。
注意到二人手中所执奏书,且神情皆显凝重,刘承祐也不赘言,直接问:“何事?”
只迟疑了那么一下,由资历高一些的冯道,率先发言:“临清王奏,邺都连日大雨,害田稼,秋收进展受阻。另,磁、相、邢、洺等州,亦如此类,具体情况,犹待上奏……”
冯道的声音显得有些低沉,有些小心,注意着刘承祐的反应。刘承祐身体稍微木了一下,喃喃道:“多灾多难啊!”
“陛下,雨霖不绝,田中的谷稼,已有被泡烂的情况发生,上述诸州粮食,恐怕也要面临歉收的情况了!”冯道语气哀叹。
哪怕是冯道这样历经风霜的老狐狸,也忍不住对今岁大汉的境遇,感到愤懑。
磁相等州,是之前河北受蝗灾影响较小的地方,然而这几州,当年遭受的兵灾也是最严重的,境内人口不足,开垦的田亩本也不多。即便如此,也没能逃得过老天爷的“眷顾”。这不,下雨都要给你添点麻烦。
深吸了一口气,稳住心神,刘承祐问:“河北的秋收进展如何了?”
提及此,冯道神情间的凝重散去不少,拱手道:“仰赖陛下先见之明,今岁提前收割,已进入尾声。”
“如此,损失或可没有那般严重!”刘承祐还是稍微松了口气,想了想,降下指令:“发制诸州,待雨势稍缓,全力救割庄稼,能救多少是多少!另外,督促其余各道州官府,加快秋收收尾劳作!”
刘承祐是真有些怕了,又来些其他什么灾害……
当天子的目光投向自己的时候,李涛踟躇了下,但还是硬着头皮,通报一则坏消息:“陛下,西京奏报,洛水溢岸!”
“砰”一声,声音不大,刘承祐的手按上了御案,良久,问:“损伤如何?”
“毁坏沿岸民居数十……”
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
使唐北归后,王溥以出使之功,再加前番谏言河工,王溥被拜为崇政殿学士、给事中,随侍御前,谏言进策,具备应答。
虽然实际上与此前在刘承祐身边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终究有了个正式的官职,从“观政进士”的身份摆脱,算是通过了考核。并且在崇政后殿,得赐一方小案办公。
至于陶谷,加崇政殿大学士,仍为中书舍人,知制诰,另赏赐钱帛,还是天子近臣。虽然在出使南唐的过程中,陶谷有不检点的地方,但是,刘承祐并不是太在意。
至少其出使的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不管陶谷个人品行有多少问题,但一直以来,刘承祐都觉得此人用得很顺手,他不期望其对自己有多忠诚,只要有用能创造价值,便足够了。
甚至于,刘承祐还真在考虑,是否将陶谷提相,只是有些犹豫,不为其他,只是犹豫换谁。
自刘承祐继位以来,大汉朝堂在刘承祐不经意的调整间,形成了七宰并立的局面,分管六部诸司寺监事务,虽权力有大小,地位有尊卑,关系有亲疏,但在两年时间的磨合下来,已成为一种默认的政治格局,渐成定制。
在分军权,掌控军队方面,刘承祐是抽丝剥茧般小心翼翼,穷两年之功,平叛以树君威,施恩以收人心,乃稍有建树。而在分相权上,没有费太多心思,初时只想着削杨邠之权,结果反倒在权力制衡上,走上了正轨。
而今政事堂的七名宰相,杨邠、王章、苏禹珪、冯道、李涛、赵莹、范质,这是经过刘承祐不断因时因势调整而成的。
最初元臣权重,秉执国政,政悉出彼受,刘承祐深惮之。先分杨邠之权,又拿下任意妄为的苏逢吉,补以前朝宰相赵莹,以冯道等人制衡杨、王、苏。
后来发觉,窦贞固、李涛、赵莹有合流党同的迹象,今岁在许州解决皇叔刘信的时候,留其于许州处理后续事务,事毕顺势以其知许州,又以范质这个心腹之臣拜相。
如此一来,政事堂的势力由原本清晰的“两党”,变得更加模糊化。旧臣之中,老狐狸威望虽高,有抚人心之效,但凡事皆念自身,用得虽顺手,但于锐意进取的刘承祐而言,总差点劲儿,然朝堂之上,又少不了这种“润滑剂”。
李涛,治政经验还算丰富,办事能力也是有的,也有一定见识,只是格局不高,心眼不大,私心也稍重,勉强还能用。
赵莹,这个前朝的宰相,才德俱佳,老成持重,不形于色,只是仕汉,平日里显得比较矜持。未得刘承祐信任,更像是一个摆给前朝臣子们看的吉祥物。毕竟接收的后晋遗产,还是比较丰富的,人才不少,需要认真经营。
而从龙开国的元臣中,苏禹珪,这个人虽为文士,然才能有限,德操也不足,得以位居相位,只是因为跟对人,侥天之幸。但是此人,聪明的地方在于,识时务,并且似乎也有些趋利避害的嗅觉。如今在大汉朝堂上的作用,嗯,实则没什么大作用,基本上,只是领着刘承祐养在翰林两院、三馆及诸殿的文士,编书著史作学问。
杨邠与王章,自不用多说。
杨邠始终对刘承祐抱有戒心,刘承祐亦然,常生歹意,只是克制住了,在理政,弹压朝堂,打击犯罪,清查贪官恶吏方面,杨邠还是很有作用。但再大的作用,不能尽心侍奉君主,从来都是取祸之道。刘承祐的耐性虽足,但对其又能忍受多久?
王章此前提过许多次,此人能力算不得顶尖,只是州郡之才,但办事果断,作风强硬,意志坚决,亦有公心,在天下变乱为治的关键时期,由这样一个人掌控大汉的财政,并且干得还不错。
虽然有的手段过于苛烈,但劳心劳力,结果上是很有效果的。
以大汉拮据的财政状况,使之维持运转,又岂是容易的。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将心比心之下,刘承祐慢慢地放下了对其猜忌之心。
至少在初期的时候,以其与杨邠有同乡之谊,往从甚密,刘承祐将之打为一党,心中格外警惕。不过,在后来,因为朝局的变动,与刘承祐的作为,王章与杨邠之间,关系也慢慢疏远了,在政见之上,渐行渐远。故眼下,杨邠虽仍为首辅,但在刘承祐心中,王章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一个,便是范质了,其才学自不必多提,年纪也够,经验也足,亦有功劳,最重要的是,他算是政事堂中,真正的“帝党”,为天子刘承祐一手发掘出来。
对于政事堂中的诸宰,从刘承祐心里,显然还是不够满意的。不说其他,至少还得换上一个帝党,那宰堂之内,才算“正常”。
因此,刘承祐才会想到陶谷。个人品行如何,在政治上,当真不是硬伤,虽可作为政敌攻讦借口,但也要有效才行。关于政事堂内的情况,刘承祐近来也不时会考虑,七个名字写在纸上,删删减减,不论怎么减,只剩下三个名字,苏禹珪、赵莹,以及,杨邠!
……
百忙之中抽得点闲暇,刘承祐关注起南方的情况。来自湖南楚王马希广的奏报,言已经于上月十八,击破其兄马希萼的朗州叛军。
自信地阅读完毕,刘承祐以一种局外人的清醒语气,发表感慨:“这二马争槽,还真是没完没了了!”
王溥侍候在下边,听其感慨,轻声指正道:“陛下,时下应当是三马争槽,若算上马希声、马希范,则是五马了!”
“哦?齐物对湖南的情况,也有所了解?”刘承祐来了兴趣,看向王溥。
“楚王马希广的使者,臣与之相谈,结合逸闻,故有所得!”王溥回答道。
刘承祐“嗯”一声,坐姿更加安稳了,眼神瞟着他。
刘承祐目光中隐含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示意王溥细述自己的看法。
王溥也不矫情,微施一礼,便从容叙来:“楚王马殷,共有生子三十余人,其晚年,次子马希声掌权,长子怯懦。未免其薨后,同室操戈,诸子相残,争夺王位,故留下遗命,马楚权力传承,兄弟相继,兄终弟及……”
第173章 马氏内乱或可利用一下
“然,马殷方亡,尸骨未寒,马希声便遣使北上请得中原的任命,强压马殷长子马希振继任湖南节度。而马殷之遗命,在最初的阶段,便为马希声所破坏……”王溥叙说着。
刘承祐说道,言辞之间,略有哂意:“朕尝阅唐之史策,虽不详略,对湖南之事亦有只言提及。想那马殷,能逢其时,于天下板荡之际奋进,趁势而起,从一木匠,创立基业,成为一方割据之主,实为一时豪杰。
然而何以如此不智,他既有三十余子,难道还欲使三十余子,轮番继业吗,殊为可笑!兄终弟及,亦需因时因情而看,如此,实取祸之道!”
“陛下慧眼如炬,所言甚是!”听刘承祐之言,王溥表示赞同:“马殷欲求免兄弟相争,降彼遗命,想当然耳,就后续的结果而言,其目的未能达成,反使诸子争位,更加剧烈。近二十载来,马氏因湖南节度之位的斗争,究其根源,竟是马殷遗命!”
“马希声贪婪凶残,在位三年而亡。据马殷三子马希范继任,比之兄长,更加不堪,骄奢淫逸,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奢侈无度,排斥贤良,戕害兄弟,以致湖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及至天福十二年,马希范病亡,若依马殷遗命,当以其诸弟中最长者马希萼继位。然马殷初亡之时,马希声便敢无视其命,而况于十七载之后。是故,马希范传位于其同母胞弟,而今的楚王马希广,如此一来,自然引得马希萼不满,以致兄弟阋于墙,兵戈相向。”
刘承祐淡淡地评价着:“如此看来,马殷一世英雄,最后却是遗祸于子孙了。”
“你说如今是三马争槽,还有谁?”看向王溥。
“马希崇!”王溥说出个刘承祐并不熟悉的名字,向其解释道:“据闻,马希萼作乱湖南,便有此人在其间挑拨是非,身在潭州,与朗州的马希萼相互勾连……”
“这等事情,连卿都探得了,马希广是如何反应的?”刘承祐隐隐感觉到了某些不对劲的地方,问道。
明白皇帝的疑惑在何处,王溥答道:“楚王除了派兵应对马希萼之外,对潭州的马希崇并无任何限制!”
刘承祐沈淡的目光闪了下,又问:“马希广的奏报语焉不详,可知马希萼兵败,马希广是如何处置的?”
提及此,王溥表情间都不由露出了点古怪之色,道:“为免伤及其兄,楚王下令军士不许追击,任由马希萼撤回朗州,仍驻其地,欲与之共处。最初,楚王便有逊位让国之心,不成,有臣下早察马希萼异心,劝杀之,亦为楚王所拒,乃致其祸!”
“马希广迂懦,竟致于此?”刘承祐有些不敢相信。
见状,王溥也是微摇着头禀道:“臣初闻之,也觉惊愕,楚王如此懦弱,纵容敌对,妇人之仁,迟早必遭其祸!”
刘承祐点着头,认真地思吟几许,说道:“马希广如此软弱作为,只会令马希萼此类愈加猖獗,更少忌惮。如料不错,一旦马希萼整兵之后,必然再度南下,谋求王位。以马希广这等性格作风,若不图变,人心必散,能挡一次,还能挡两次三次吗?”
“相较之下,马希萼人虽鄙,一心夺位,马希广迟早必为之所擒!”刘承祐语气很肯定。
王溥附和:“诚然!”
“湖南本为南方偏僻之所,地广人稀民贫,马殷筚路蓝缕所创之基业,却是要被马氏兄弟给败坏了!”刘承祐说道。
“接下来一两年,湖南定然多事!”王溥预估道。
刘承祐琢磨着此事,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手指下意识地敲击着御案,忽地偏头看着王溥问:“湖南之地,经过马希范残暴统治,士民大被其苦,而今又因马氏兄弟争权,而起兵灾,只苦了那些百姓。湖南亦是大汉国土,其民亦是朕的子民,朕身为天下之主,岂能坐看其遭兵燹灾祸,欲谋拯民于水生火热,王卿以为如何?”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娱乐春秋[精校版]奋斗在盛唐庆余年[精校版]衣冠不南渡庶子风流[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权臣[精校版]天下枭雄[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铁骨[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窃明[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汉世祖天可汗民国投机者驻马太行侧[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无家[精校版]特种兵王[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开海[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篡清[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叛徒[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绍宋[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大明铁骨[精校版]战国野心家[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银狐[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强汉[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晚明[精校版]宋时明月[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这个北宋有点怪她们为我打天下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军火帝国铁血德意志[精校版]交锋[精校版]我的第三帝国[精校版]国策[精校版]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大唐孽子[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猎谍[精校版]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钢铁皇朝[精校版]奋斗在红楼[精校版]附身吕布[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龙起南洋[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大宋私生子[精校版]问鼎记[精校版]新宋风流[精校版]武唐第一风流纨绔[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赤唐[精校版]天下[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启明1158[精校版]大明国师始皇家的好圣孙枭臣极品杀手我的二战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