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170节

作者:肥鸟先行
对于苏泽破题的思路方知府也是认可的,但是那篇文章引经据典过多,反而有些说教意味,落入了科举作文的下成。
若不是因为这个题目破题太难,苏泽也不一定能得案首。
但是这次的文章苏泽写的很稳,平铺直叙又恰当引经据典,比起上一次的县试文章又高了一个层次。
根据海瑞说,苏泽系统读书不过一年,能有这个成绩当真是天分了得!
接下里的五经义,苏泽答的也是没有问题,试帖诗这些内容只要声韵对就行了,这两道经义题已经可以过关了。
方知府也看了其他几个县的案首,不得不说这一次各县的考生实力都不错,也有几个仅次于苏泽的种子选手。
方知府有些犯难了。
如果点了苏泽为案首,日后自己将女儿嫁给苏泽,恐怕也引发很多议论。
虽然现在他们不是翁婿关系,也不违反大明朝的规定,但是世人传谣可不管这些。
可若是将苏泽屈到后面的名次,方知府也有些不甘心。
县试、府试、院试都是第一名,也可以叫做小三元了。
乡试、贡试、殿试都是第一名,那就是大三元了。
大明朝目前只有一名大三元的读书人,那就是正统十年(1445年)殿试状元商辂了。
他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官至内阁轶一品事,为一时名臣,民间称之为“三朝宰相”。
小三元虽然只是一个荣誉,但是有了这个荣誉,乡试就更容易考中了。
方知府有些犹豫,还有有些难以抉择。
要不然看最后一场?
苏泽考完了第一场,从考院出来后,又遇到了送食盒的彭安。
彭安将食盒递给苏泽,在他耳边说道:“方公子说了,第三场策论好好写。”
苏泽刚刚返回住所,林清材也冲进来说道:“苏兄,这次府试最后一场好好写!”
苏泽疑惑的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说道:“府衙传出来的风声,这次府试策论也参与定等次,必须经义和策论双优的,才能被点中案首,策论不通的也会被黜落!”
苏泽这才想起彭安的传话,他问道:“这是为何?”
林清材摇头说道:“往年也有过,看来是方知府侧重策论的缘故吧?这府试本就是知府大人做主,既然有这风声,汝霖兄就好好作答就是了。”
苏泽点点头,他倒是不怕策论,不过很多读书人听到这个消息就骂娘了。
可是骂娘也没有办法,县试三场,本身就是选拔考试,也没有乡试、会试那样严格的制度,甚至各地的考试日期都是府衙县衙自己定的。
真正的将县试纳入到整个科举考试过程,并且严肃化考试过程和录取条件的,实际上是清代。
所以明代的科举辅导书中,很少有县试的内容。
比如曾经有过一位重视律令的县令,就更看重判的答题,将第二场考试和第一场考试并重,考生也没有办法。
反正阅卷的是方知府,他要侧重什么自然只能听他的。
经策并重,不知道多少考生要愁的睡不着觉了。
果然陈朝源回来之后也得到了同样的消息,方知府要以策定次的消息在考生中飞快的传播开。
结果是于家书铺和苏泽书铺中的名家文集被一抢而空。
要知道这些文集是很难卖的,有些名家的文章很多,文集中的文章也不是篇篇都是精品。
而且名家文集的价格很高,成套的书价格都是很贵的,也因为雕版印刷的成本高,所以这些文集的售价很高,主打的就是个少销多利。
不过也没有办法,要提高策论的两个办法,一个是多读史书,那史书要比文集还贵还厚,现在读肯定是来不及了。
要么就是看这些名家文集,看看古代名臣是怎么讨论问题和办事的。
苏泽后悔没有早点将《古文观止》排版印刷出来,不过可以等自己考完了县试就印,这种精品古文选编的市场比自己想的还大。
第一场考完后两天,考院外再次张贴出红榜,苏泽的号牌“甲一”写在红榜中央,知道他号牌的亲友们又是一番道贺。
府试一千五百人,主榜依然是五十人,副榜也取了四十人,一同进入第二轮考试。
第二场考试内容也很简单,这一次是写“诏”。
诏就是一种公文格式,也就是朝廷的诏令,这种文章写起来都是有固定格式的,四六骈文就可以了,苏泽迅速写完了一篇。
判也是必考的,方知府的判也没有为难考生,都是大明律中量刑比较清楚的,苏泽将判词写出来之后,就交了考卷。
第二场张榜,苏泽的甲一依然牢牢的占据红榜中央的位置。
终于到了第三场府试了。
苏泽坐在考场中,拿起考卷之后立刻就笑了。
这场策论的问题很简单,题目名字叫做《靖海策》。
策论很长,主要内容就是论述南宋海贸发达,为什么海疆平静,没有出现海盗侵扰沿海城市的问题。
苏泽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府衙放出风声,要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了。
这是方知府不知道怎么写奏章题本,向考生们要灵感来了!
这些当官的可真的鸡贼啊!
方知府一边巡逻考场,也是有些尴尬的。
皇帝的命令传到福建,从福州府到南平县,所有的正印官都想着憋出一份策问,能一举被皇帝看中,一步登天提拔要职,一展生平所学,为国家平定海疆!
可是在书房憋了几天之后,方知府也歇火了。
要是这策论这么好些,那些专门干进言的科道言官早就被皇帝采纳了,也不会轮到他们这些官员上书。
方知府抓耳捞腮了半天,最后还是女儿方若兰给了一个主意。
为什么不让府试的学子帮着想办法呢?
一人计短,多人计长嘛。
万一这些府试的学子有写的好,到时候再用在自己的奏章中不就行了。
方知府茅塞顿开,立刻采纳了女儿的建议。
他也让人放出风去,让学子们重视第三场的策论,不能随便糊弄一份交上来。
不过这篇策论其实也不算是难为延平府的学子,毕竟倭乱这种事情算是福建读书人日常讨论的问题了。
喝了酒之后,读书人都会畅论平倭之策,幻想自己羽扇纶巾,谈笑间倭寇灰飞烟灭。
老键政话题了。
苏泽想到了方若兰,既然方知府求策,那就好好给他写一道策吧。
苏泽想到的自然是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也不知道现在赵文华有没有上书,这篇平倭策论依然空洞的,但是比起其他大臣的上书,有两点打动了皇帝,所以赵文华才能被委派巡视江浙,而后靠着诬告张经,进一步获得了平倭的主导权。
现在皇帝让东南沿海地区官员都上书,如果方知府的进策被皇帝采纳,是不是也会高升?
上一次看方知府对付蔡员外,苏泽也知道他是个好官,这样人如果能参与到指挥抗倭中去,也许沿海的百姓也能少受点苦。
苏泽想到这里,提笔开始写《靖海七策》。
第175章 青云之策
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能够打动嘉靖皇帝,主要是其中的两条。
第一条是斋醮海神,沿海祭祀包括妈祖、哪吒三太子、龙王在内的诸多海神,祈求海疆平靖。
第二条就是追征民间欠缴的税款,特别是江南大户积欠金花银高达一百万两,赵文华主张追缴欠税用来平倭。
这两条,前一条是应了嘉靖皇帝封建迷信的心意,这些年嘉靖越发的痴迷于修道,斋醮海神正合了他的心意。
而后一条苏泽也是赞同的,倭寇不平其实主要还是一个经济问题。
卫所兵丁困乏,浙江已经开始募兵了,但是募兵就要饷银,没钱是办不变成事情的。
今年年初,北方俺达再次犯边,大明朝面临一南一北两个威胁,加上北方大雪,朝廷到处都要钱。
就连嘉靖都迫不得已暂停了宫观的修建,紧急调用户部的备边银两去北方防御俺达。
在这种情况下,抗倭的钱从哪里出,才是朝廷最大的问题。
上一次鄢懋卿从福建搜刮了大笔钱财,虽然大部分落入了他和严党的腰包,但是也一定程度的缓解了抗倭的财政压力。
但是如今张经在浙江整训士兵抗倭,每日消耗银两都是天文数字,朝廷也有些支撑不下去了。
所以从过完年开始,朝廷对张经的命令越来越严厉,朝廷中主张“缓平”的兵部尚书聂豹被踢出了兵部回家养老,对倭政策更加激进的杨博接任聂豹,出任兵部尚书。
苏泽所写的靖海策,自然不是谈论时局,而是谈的南宋靖海的问题。
苏泽写下了第一策——斋醮海神,就暂时放下了笔。
如果方知府上了这道策,恐怕一个“幸进”的名声跑不了了。
虽然徐阶的青词也写的好,但是人家就是“委曲求全”!
你一个知府劝皇帝斋醮海神,那就是妥妥的奸党了!
苏泽想了想还是提起笔,反正自己的靖海策写在卷子上,你方知府用不用是你的事情。
等写完了洋洋洒洒的一段后,下一段话苏泽又放下了笔。
如果按照赵文华的《上平倭七事疏》,请求朝廷追缴江南积欠的税赋,那方知府就不是“幸进”小臣了,而是妥妥的严党了。
现在的清流党虽然还不是后世的东林党,但是基本盘还是南直隶等南方富裕省份的读书人。
轻徭薄赋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确”,追缴积欠这件事为什么执行不下去,就是因为清流总是拿着“害民”的名号摇旗呐喊,所有户部堂官对江南欠的税都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江南是大明朝文化中心,那些有影响力的读书人都是大家族出身,只要谁在江南追缴积欠,那就是一个酷吏的帽子扣下去。
严嵩一党确实腐败成风,政治投机严重,不得不说严嵩也确实是嘉靖朝的“理财能手”,这也是为什么嘉靖皇帝始终不肯换严嵩的原因。
如果方知府真的上了这一策,那就是朝廷清流的敌人,就算是他不是严嵩的门生,也会被当做严党攻击。
极端化的政治环境中,一旦走入舞台中央,就没有两面派,只有选边站。
严嵩是嘉靖四十一年被勒令致仕的,现在是嘉靖三十四年,一旦方知府被扣上了严党的帽子,也算是四九年进国军了。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秦吏[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窃明[精校版]娱乐春秋[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极品家丁[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靖安侯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唐砖[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始皇家的好圣孙大国相[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砺刃[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国师我的姐夫是太子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天下[精校版]明血[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帝国星穹[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寻秦记国色生枭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