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60节

作者:理振
朱由榔最后选择折中,不任用太监,而是效仿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聘用女官来打理宫廷事务。
而女官的最高上司,就是皇后。
所谓女官,并非单纯的宫女,而是由民间聘用考核,签订合同,在宫廷中工作一定年限,有具体品级、俸禄的女性官员。
这也算是朱由榔的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进步尝试,毕竟女官任职都是在皇家内部的宫廷事务,这是皇帝家事,大臣文官们也管不着。
而且早在《周礼》当中,古人就已经有女官制度了,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北魏孝文帝、隋文帝时期,女官地位甚至要比宦官高得多。《红楼梦》里,贾元春在宫中担任“凤藻宫尚书”,这个“尚书”,就是女官职务。
只是过去的女官制度更像是后宫的补充,而朱由榔所设立的女官制更加完善、正规,并且不强调人身依附关系,完成合同规定的工作年限后,就可离开宫廷。女官不是皇帝的妃嫔,而是和文武官员一样,是皇帝的臣子,更确切的说,是皇后的臣子。
-------------------------------------
应天府,上元县小学是全大明第一家开门的皇家小学堂。
大量的达官贵人们都想把自家孩子塞进去,因为他们都听到了风声,说是日后皇长子朱慈煊六岁以后,会被送进小学读书。
这下子顿时让全南京的勋贵、文官、士绅、豪商们兴奋起来,要是自己啊孩子也能送进去读书,岂不是从小就能和太子爷建立交集?
这是家族日后飞黄腾达的良机啊。
结果按照计划,上元小学招生五百,最后来报名的家长却多达四千。
而且其中不乏军中公侯伯爵、朝中尚书侍郎一大堆,吓得督学司连忙派人来解释,表示由于南京人口众多,督学司这边规划,光上元县就要建设四所小学,教师资源都不差,不一定非得挤这上元一小不是?请各位大佬不要心急。
但诸位家长只是表示呵呵。
大家又不是图着什么教师好不好来的,真要学学问,这些家庭哪一个请不了名师?
关键是太子爷啊!能和太子做校友,那日后是多大的政治资本?
最后还是闹到了天子跟前,让朱由榔哭笑不得,下令以后出现类似情况,就抽签决定,但虽说是抽签,不过有个死标准,没有功名、爵位、官职的一般家庭,比例不得低于五成。
他的确有把自家孩子日后送到小学读书的想法,集体生活是培养人的好方法,关在后宫里,早晚要变成废物。
作为一个父亲,朱由榔都已经规划好了,这小子六岁就送到上元县读小学,日后还会设立府一级的中学,读完中学,扔到城外的大明兵学苑里好好操练两年,最后再找个不算太危险的偏远边塞去当几年基层军官。
等磨练的差不多了,才调回来学习处理政务,即便如此,也得先从府县一级熟悉起来。
否则一直养在皇宫大院里,搞不好又变成个朱允炆、朱祁镇那种大煞笔。
反正朱由榔自信再个三十年再退休不成问题,在此之前,有的是时间慢慢培养。
数百里外的杭州府中
杭州知府顾炎武亲自出席了杭州府第一所皇家小学——钱塘小学的开学仪式。
按照督学司的计划,第一批五百所小学堂,主要作为尝试,等通过实践健全制度以后,从明年光烈四年开始,以每年五百所以上的速度向全国普及。
虽然朱由榔采取了不少打压士绅、平衡文武的政策,但整个光烈朝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反而大大提高了。
尤其是对于秀才、童生等底层读书人而言,原本只不过是人厌狗嫌的穷措大,除了读书科举外,撑死就给哪家地主教教私塾,或是给别人当账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而朱由榔的一系列政策下来,读书人可以去吏部、市舶司应聘为官吏,也可以去皇家小学应聘为有品级、俸禄的教师,如果年纪尚轻,还能去兵学苑当学员,走武官入仕。
再加上海贸和商业的繁荣,大量新兴的商业行社们,也需要聘用不少读书人作为账房、掌柜。
结果就是,现在整个大明,只要是读书人,基本都能找到一份体面工作,乃至于民间行社为了聘用人员,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工资,才能和官府抢人。
乡间一般私塾,都已经开始缺先生了。
顾炎武也颇为重视杭州府各县小学的建设,虽说整个政策主要是由皇室出资,但实际执行上,由于教育普及水平直接和政绩挂钩,地方官员想发设法也会给学校弄点优厚政策。
比如杭州府,就有入学补贴政策,凡入学学生增加一人,府衙会给学校每年七钱银子的补贴。
一年下来,全府八所学堂就是两千多两白银。
顾炎武即使是在新政派官员中,也算是比较激进的一类。
在朱由榔普及教育所激起的大讨论中,顾炎武一向主张,不只是应当建立县一级学堂,而且要强制全国适龄儿童入学,如果逃避教育的,应当处以罚金。
支持这一想法的还有王夫之、连城璧,以及黄宗羲等人,但最后上面并未采纳,倒不是有什么不好,而是此时财政不允许。
就算不用内帑,而是使用国库,这也是一笔巨大开销。
至少在此时,北伐才是第一要务,所以财政上不能过度向教育倾斜。
顾炎武为了凸显重视,将自家两个小外甥,徐元文、徐秉义都送进了学堂念书。
顾炎武作为后世着名的明末思想家,在自己主政的杭州府,他继承了当年“江左狂士”李贽的男女平等主张,认为女童也应当进入学堂读书。
但这个思想实在太过激进,而且男女同校,对于深受宋明理学熏陶的明代社会,也难以接受。
但顾炎武却坚持己见,他在报纸上投稿文章,表示“母者,人之初师,育女,当为育人之要。”
意思就是,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如果女性没有文化,又怎么会抚育出优秀的后代?
这种思想虽然还是有局限性,只是把女性当做“母亲”的身份看待,距离真正的妇女解放运动还有巨大差距,但在这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明理学社会,已经相当进步了。
于是乎,顾炎武自掏腰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集资在杭州修建了第一所女子小学堂。
结果被几个迂腐的士子告上南京,但最后却是得到了朝廷和天子的认可。
教育普及,没道理忽略女性,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就是要解放女性的生产力。
但饭毕竟要一口一口吃,步子大了容易扯到蛋,所以目前官方虽然允许并且支持民间自办女校,不过皇室学堂的女校还没有铺展开来。
归根到底,战争还没有结束,现在还不是放开手脚、大干快上的时候。
第56章 改组机构
度田工作初步完成,可见的是,大明的土地和阶级矛盾,在未来几十年内,应该都能得到巨大缓和,毕竟日后拿下北方,被战争和灾荒摧残殆尽的北方各省也能吸纳大量移民,这为朱由榔的改革争取了时间。
教育普及工作,第一阶段五百所学堂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第一批入学少年孩童就超过十万。
川陕局势趋于稳定,文安之进驻西安,已经开始拉拢分化光复右军的姜镶旧部,姜镶自然没什么抵抗力,经过从大同到关中的转战,其中光复右军吸纳了大量山西义军,大大稀释了姜镶控制力。
再说面对朱由榔和朝廷这条大腿,手下将佐们凭啥非得在你姜镶手下吊死?离了朝廷的补给,以姜镶的经营水平和此时陕西的物力,明天就得喝西北风。
似乎所有方面都在欣欣向荣的进展。
但不愉快的事情总会自己找上门来。
“走私?涉案多少?”
朱由榔坐在乾清宫中批示奏章,一本浙江按察使常延龄的奏章全文展开在案桌上,桌前则是分管财政的阁臣堵胤锡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夫之,分次而坐。
在内阁改制后,不仅内阁宰执们权力无二,都察院的职权也今非昔比。
之前瞿式耜就表达过忧虑,君权失去限制,会酿成恶果,内阁权力过大,而没有监督,同样不是好事。
倒不是说担心他们架空皇室,而是如果阁臣滥用权力,胡作非为怎么办?
于是乎,都察院成为了朝廷所有部门中,唯一不受内阁辖制,直达御前的机构,在此之前,只有军队有这个待遇,而且都察院拥有弹劾宰相的权力。
以至于许多人都私下称呼都察院都御史为“监相”,地位并不比宰相差多少。
都察院职权加强以后,各省按察使不再隶属督抚衙门,而是直接受都察院辖制,向都御史做报告。
王夫之解释道
“主要是宁波港和台州两港,市舶司官员勾结浙江沿海几家产绸士绅,在港务衙门隐匿了三十五艘船的过关批文,大概逃脱了三万二千两关税。”
朱由榔有些皱眉,随着光复江南以后,一方面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另一方面大量新进官员流入朝廷、官府,问题也越来越多。
尤其是涉及财政问题,比如说海贸方面,每年几千万两的流水,怎么可能没有人生想法?
转头向主管财政的堵胤锡问道
“财政方面查清楚了吗?涉及哪些官员?”
堵胤锡回应
“主要是洋务院,台州港的两个七品参事,三个八品干事,宁波方面的一个参事和一个通判。已经革职,交给都察院和刑部会审。”
朱由榔颔首,思忖片刻后道
“洋务院的职权,是不是……太大了?”
堵胤锡和王夫之对视一眼,而后堵胤锡道
“这事之前内阁就已经反映过了,洋务院总理海贸、关税、国债、行社、外交,自成一体,财务不用经户部账本,职权相当于户部、礼部、工部部分集合,甚至还有自己的稽查舰队武力。”
“之前生死存亡之时,为图渡过难关,集中事权本是应该,但现在局势逐渐安稳,就算日后北伐,也能按部就班进行。”
“张同敞是可靠的,但如此庞大的部门,若不加以拆分监督,很容易滋生**。”
朱由榔也点头赞同。
之前肇庆的时候,政权还在完蛋的边缘徘徊,为了打赢胜仗,集权是必要的选择,事实上洋务院总揽进出口、关税、土地租赁、沿海工商等等事务,几乎占了朝廷财政工作的一大半,也的确取到了稳定维持后勤和军费的效果。
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毕竟已经过去了,朱由榔倒是不担心洋务院会威胁自己的权力,而是担心这样放纵下去,**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就像后世那个经典例子,如果你在房间里发现一只蟑螂,那么证明蟑螂已经滋生很多了。
虽说不能因噎废食,但防患于未然还是要考虑到的。
“张同敞呢?他没什么意见吧?”
王夫之接口道
“张判院之前也反映过这个问题,希望都察院能派驻监察御史进洋务院。”
朱由榔的确体会到分割事权的紧迫性了,长此以往,洋务院如果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反而会阻碍改革,到时候就不是张同敞能控制得了的了。
想到这里,朱由榔突然醒悟过来,忍不住笑出声来
“哈哈,我就说,一桩贪腐案有必要惊动宰相?这才是先生和而农过来的目的吧?”
两位大臣也不禁笑了出来
“陛下圣明!”
虽说内阁辅臣形同宰相,但朱由榔毕竟不是一般帝王,洋务院是朱由榔当初在肇庆力排众议,钦命组建的,张同敞也是天子心腹,分割洋务院这事有些敏感,很容易被人误解为在搞党争。
虽说光烈朝政治风气大不相同,但毕竟许多官员都是从天启、崇祯那时候党同伐异的环境里出来的,自然比较谨慎,怕落人话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故而内阁是在用这桩不大不小的贪腐案来探天子的口风,就连人选都很巧妙,王夫之是天子心腹,堵胤锡则是朝中公认没有派系利益的持重宰相。
朱由榔止住笑意后道
“没必要如此,其他人不言,至少朕是信得过宰相们的。”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庆余年[精校版]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秦吏[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寒门枭士[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初唐峥嵘娱乐春秋[精校版]窃明[精校版]晚明[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铁骨[精校版]国魂[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皇家娱乐指南[精校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天魔极乐[精校版]大宋帝国征服史[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覆汉[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日月风华佣兵的战争[精校版]我非痴愚实乃纯良[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代汉[精校版]窃国大盗[精校版]天宝风流[精校版]大唐天下[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我的帝国[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七品封疆[精校版]唐砖[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镇抚大秦东汉末年枭雄志[精校版]天可汗[精校版]我的民国生涯[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无家[精校版]孺子帝[精校版]徽商天下[精校版]强汉[精校版]无良皇帝[精校版]我的姐夫是太子始皇家的好圣孙砺刃[精校版]大国相[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大明门之锦衣三少[精校版]回到明朝当王爷[精校版]大明国师望古神话之选天录[精校版]大官人[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楚[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大争之世[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大明嫡长子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宋时[精校版]大独裁者报告[精校版]明血[精校版]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锦衣夜行[精校版]诡刺[精校版]明天下[精校版]汉乡[精校版]历史粉碎机[精校版]三国之召唤猛将[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欲霸三国[精校版]隋末[精校版]猎明[精校版]天生韩信[精校版]1895淘金国度[精校版]将军好凶猛靖明大晋捡到一只战神帝国星穹[精校版]春秋我为王[精校版]大汉之帝国再起[精校版]二鬼子汉奸李富贵[精校版]品花时录[精校版]三国之小兵传奇[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枭臣[精校版]寻秦记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始皇家的好圣孙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初唐峥嵘大明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