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爱去小说网(www.aqxsw.cc)-- 热门排行--让【“爱”去】给你选一本书吧(^.^)
手机站:m.aqxsw.cc

天汉之国 第76节

作者:安化军
今年的税收得特别快,不用一个月的时间,到六月中旬就收齐了。农民手中还有大量余粮,几州的粮介迅速下跌。不过市面上粮食充足,再低的价钱也卖不出去。
这一日杨审匆匆进来,对王宵猎道:“观察,襄阳来信说,有一个鄂州商人,听说今年邓州的麦子丰收,愿意来买。陈参议不敢作主,派人来报。”
王宵猎道:“一个商人,能够买这么多麦子?”
杨审笑道:“观察,这是商人的托词,怎么真会一个人?这些粮商,都是各出本钱,才能穿州过府做生意。现在两浙路麦价高涨,谁看不出来贩麦能赚钱?”
王宵猎道:“好。明日你与我一起去襄阳,看看这商人如何。多收了粮食,卖出去才有用处,放在仓里有什么用?过两三个月,还有水稻,我们不缺粮食。”
杨审称是。过了一会道:“观察,其实我纳闷得很。若说以前,没有大灾,这几个州军应该也收这么多粮食,怎么没有听说那时粮食难卖呢?”
王宵猎笑了笑:“因为百姓收上来的粮食,留在自己手里的不多。不讲官府和籴,单说官府之外的土豪富户。粮食收上来之后,最大的一部分就到了他们手里。这些人都有粮仓,管理又不好,数目也不清楚。粮食多了,就用来喂鸡喂鸭。两三年后,大部分就朽烂掉了。”
杨审哪里肯信:“有这么厉害?若是如此,岂不是天下大部分地方不缺粮食?”
“当然。天下大部分的地方是不缺粮的。不过有粮的吃不完,没粮的又吃不饱,贫富不均,才显得缺粮罢了。你想一想,便如唐州邓州,有大量闲地,怎么可能会缺粮呢。”
杨审笑着摇了摇头,还是有些不信。
王宵猎也不多说,只是问鄂州商人的情况。
北宋人口最多的时候,后人估计一亿余。到底有没有这么多,难说的很,反正不会超过此数。大约就是王宵猎前世十分之一的人口。此时的粮食亩产,大约是后世的六分之一。算一下就知道,平均粮食产量是不低的。按理来说,人们都应该能吃饱。有人吃不饱,主要就是分配问题了。
一般来说,后世的粮食损耗大约能到一成。在这个年代,粮食损耗占比就更高。如果官府和百姓的效率不高,大部分粮食白白损耗掉也不稀奇。便如邓州,今年大丰收,如果不能够及时卖出去,到了秋冬季节很大一部分就朽坏了。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很多人家可能还是没有粮食吃。
社会不能进步的话,农民就是这样。每年辛辛苦苦,只有在收获的季节宽松一些,日子总是紧巴巴的。仅仅多产粮食不够,还要让粮食充分利用起来。
第二天,王宵猎与杨审一起,从新野到了襄阳府。
陈与义迎进城里,到了衙门坐定。道:“今年邓州冬麦喜获丰收,一个月间传遍许多州府。便有鄂州的商人来,说是可以大量收买。此事卑职不敢做主,急报观察。”
王宵猎道:“这几年许多中原人南下,他们习惯吃麦,麦价涨了不少。从去年冬天开始,金军一直肆虐淮南,那里受了影响。现在能大量卖麦的地方,也只有我们这里了。邓州有白河到襄阳,襄阳沿汉江可以进入长江,一路顺流而下。这生意,着实是做的。”
陈与义道:“卑职也是这样想。不过来的商人只有三人,不知他们实力如何。”
王宵猎道:“只要能给钱,其他的不去管。今日中午,我们办一个筵席,与他们详谈。”
陈与义称是。自去吩咐士卒,在江边酒家设宴,请三位商人。
王宵猎在衙门处理了紧急的公文,看看天近傍晚,与陈与义和杨审到了江边酒家。三位商人早已等在外面,上前行礼,一起进了酒楼。
到二楼的阁子坐定,小厮上了茶了,几人闲谈。
王宵猎道:“如今金军南下,为保家卫国,一时军兴。养兵就要花钱,可哪里来的钱?这几州的土地商算肥沃,去年风调雨顺,只是多收几斗粮。我们想着把粮卖出去,换些钱来。恰巧几位来,正解我等的燃眉之急。如果真能换了钱来,你们算是立一大功。”
中间一个员外拱手:“在下贝兴,祖上起就在鄂州做着粮行生意。这一位是余治富,那一位是康明起。余员外与在下一样是做粮行,康员外则是在汉水跑船。”
王宵猎看着三人,点了点头:“不错。你们有贩卖粮食的,还有水上跑船的,倒是齐全。若是议定了,我会派个人随你们同去,看一看你们在鄂州的生意。”
“应该,应该!”三人一起拱手。
王宵猎道:“不知你们能收多少麦子?价钱几何?”
贝兴看看其余两人,小心道:“我们都是鄂州的大商人,一年收几十万石,不在话下。”
王宵猎听了连连摇头:“少了,少了。几十万石当得什么事?今年唐、邓两州,加上襄阳府,仅麦子就有两百万石。过上两三个月,等收了稻谷,估计还有一百余万石。”
听了这话,三人被吓了一跳。一开口就三百万石,王宵猎好大的口气。北宋时候,汴河作为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一年也不过向开封输粮六百万石。仅仅这几州,王宵猎就要卖粮三百万石,莫不是脑子出问题了?三人面面相觑,一时间没有说话。
王宵猎道:“怎么?莫不是几位出不起三百万石粮的钱?”
贝兴道:“观察,三百万石不是小数目。以前汴河漕运向京师运粮,也不过六百万石——”
王宵猎道:“不能这么比。汴河运粮是一路逆流而上,必须用大量纤夫。你们运粮一路都是顺流而下,这就省了多少?长江直通淮南、两浙,又可到湖南、江西,粮食运到了鄂州,并不愁卖。”
贝兴道:“若观察真有这么多粮,小的们想尽办法,都能买下来。只是——几州之地,一年能收多少粮食?卖出三百万石,本地百姓吃什么?”
王宵猎听了不由笑道:“你们可以在周围问一问,今年百姓粮食充足,不必担心他们吃什么。几州地方是不多,但耕地广有,百姓只要出力,粮食不缺的。”
三百万石,就是三四亿斤。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吓人,其实并不多。王宵猎前世,仅南阳一地,一年就产粮食近一百五十亿斤。几个州府加起来,三四亿斤实在连零头都算不上。
四亿斤粮食就是二十万吨,在后世根本不算什么。在这个年代,运输能力有限,没有水路就很难运输。这种生意,是必须要依靠水运的。
见王宵猎说的坚定,贝兴不再怀疑。道:“观察,这么多粮食,不知定价几何?”
王宵猎道:“我问过了,两浙、江西今年的麦价大涨,不下五百文一斗。我这里卖五十足文,只要你们运到地方,就有大利。你们觉得如何?”
贝兴看看其余两人,道:“五十足文一斗,这价钱也不低——”
王宵猎笑道:“十倍之利,可以了。贝员外,做生意不可以太贪心!”
贝兴尴尬地笑了笑。道:“长途贩运,许多意外。观察莫怪。”
第171章 官商勾结
杨审奉王宵猎之命,随着贝兴等三人,一路顺流而下,去看他们的生意。三百万石粮食可不是小数目,不能够仅凭几句话就信了他们。王宵猎准备好了,他们迟迟不来,会出大事情的。
汉水自襄阳南下,经郢州、复州入汉阳军,汇入长江。汉阳城与鄂州城夹长江对峙,是襄阳以下另一个战略要地。从这里就进入了长江水道,是交通要冲。
此时正是多雨季节,汉水水量丰沛,几日时间杨审一行就到了鄂州城。
此时的鄂州,与长江对面的汉阳军一起,实际上就是后世的武汉,并不是后世的鄂州。这里地处汉水与长江汇合处,地位重要,交通发达,是战略要地。
进了城,贝兴寻了一家的熟悉的客栈,安排杨审住了。道:“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今晚我们在酒楼设了酒宴,为官人接风。你先安歇,到时我派人来接。”
杨审答应,在客栈住了。
等贝兴几人离去,杨审取出王宵猎写的公文,去见鄂州知州成无玷。
到了官厅,杨审向成无玷行礼。道:“在下杨审,是襄阳王宵猎制置使属下参议官。奉制之命,欲卖粮给鄂州的粮商,特来查看。制置有书一封,命在下献于知州。”
吏人取了书信,递给成无玷。成无玷打开书看了,放在了案上。道:“王观察书里说得明白,今年邓州、襄阳、唐州冬麦大收,欲卖给粮商,换些钱好养兵。去年王观察带兵至襄阳,斩杨进,平定了数州之乱,有大功于朝廷。我在这里听说,心里甚是钦慕。养兵最费钱,观察有粮卖是好事。若有需要衙门帮忙的事情,你尽管来找我。鄂州正处大江要害,四通八达,粮商最多。”
杨审听了急忙谢过。因为跟这些官员不熟,王宵猎一直怕用到他们时不肯帮忙。不想成无玷如此痛快,倒是让杨审感到喜出望外。有官府做后盾,生意就有了很大把握。
成无玷想了想,又道:“衙门里有一个孔目官名为夏平,对城中粮行最熟。我派他这几日随在你的身边。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可以问他。”
杨审急忙谢过。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有个地头蛇做参谋,实在最好不过。
成无玷又问了现在襄阳几州的情况,便让人唤过夏平来,随着杨审。
出了衙门,见路旁一个茶馆,杨审与夏平走进去。要了茶来,两人坐着闲聊。
杨审道:“前些日子到襄阳的粮商,为首的叫贝兴,还有一个余治富。另有一个康明起,说是在汉水上有船。孔目可听说过这几个人?”
夏平道:“自然听说过。贝兴是鄂州城里最大的粮商,每年贩运几万石粮食。余治富倒不是鄂州城内的,而是下游武昌县的,生意也是极大。康明起专跑汉水生意,手下确实有许多船只。”
“这样就好了。”杨审听了出了一口气。“现在军中着实乏钱,全靠着卖了粮食养军呢。”
夏平道:“王观察去年歼灭杨进,我们这里都听说过,实是难得猛将。养兵不是易事,没有钱怎么能行?官人放宽心,这几个人都是鄂州的富贵人家,多年做生意,完全可以信得过。”
杨审道:“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事情成了,我必在知州面前谢你。”
夏平连道不敢。两人喝着茶,聊着襄阳和鄂州两城的闲事。
看看天色已经不早,杨审道:“我初来鄂州,几位员外今夜为我接风。如若不然,我今夜必定请多饮酒。这样吧,明日中午你到我客栈里来,我们一起再聊。”
夏平急忙答应,与杨审做别。
回到客栈,贝兴派来的人已经等在那里。领着杨审,到了城中最好的望江酒楼。
到了二楼阁子,贝兴三人等在那里。请杨审上座,吩咐上了酒来。
酒过三巡,贝兴道:“今日我们回到鄂州,问了家里人,觉得前几日王观察说的每斗五十文,价钱委实有些高了。现在两浙确实麦价高,但天下不太平,路上运费也高了。”
说到这里,贝兴看着康明起,道:“康员外是跑船的,今年的运费,是往年数倍。是也不是?”
康明起道:“正是如此。不止是去两浙的运费高了,就是从襄阳到鄂州,也不是往年价钱。往年水大时汉水上顺流而下,百斤每一百里十文钱。今年可就不行,要三十文呢!”
杨审看着三人,淡淡地道:“每斗五十文,是观察定下来的价钱,哪个敢改?诸位要觉得这生意做不得,及早跟我说,我另找别家去。不过,从此以后,你们也不想到襄阳府去做生意了。”
贝兴道:“官人何必生气?我们是生意人,只看有利无利。若是利薄,哪个肯辛苦?”
杨审道:“离开襄阳时,观察说的清楚。每斗五十文,这是在襄阳码头的价格,一文不许少。如果这个价钱你们做不来,命我另找别人。诸位,价钱是不可以变的。”
贝兴道:“做生意,价钱总要买卖双方谈的。如今你到了鄂州,什么都清楚,又不怕我们压你的价钱。今年邓州多收了粮,总要卖出去,是也不是?价钱不合适,你可以回去跟王观察禀报吗。”
杨审道:“关于价钱,没有什么可以禀报的。如果你们不收,观察吩咐我,只管另找人就是。鄂州没有,就到江州,总有人做这生意。而且我告诉各位,观察在襄邓一带手提数万大军,可不是寻常的商人可以比的。这一路上,观察自然会行文各地,衙门提供方便。若有人找麻烦,那也一样由衙门出面!”
见气氛一下子变僵,余治富忙道:“且喝酒,且喝酒!做生意,就是买卖双方商量。卖家自然是漫天要价,买家也会坐地还钱,是不是?”
杨审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看了三人一眼,心中暗暗思量,不由有些焦急。王宵猎自然没有说非五十文不可,只是让杨审到了地方自己探查。对杨审来说,这是第一次离开王宵猎办大事,如果让对方把价钱压了下去,自己回去如何交待?在王宵猎的眼里,岂不是自己不会办事?
饮了两杯酒,贝兴道:“你们且饮酒,我有点杂事,去去就来。”
说完,出了阁子。四下看了看,到了另一头角落里的另一间阁子里,坐了下来。里面一个人正在喝酒的,正是来之前杨审见过的夏平。
贝兴向夏平拱手:“孔目,刚才我们与襄阳来的人谈,想压一压价钱,奈何他死活不肯。你是衙门里与粮行最熟的人,可有什么教我?”
夏平悠然地喝了一杯酒,道:“不要被那人吓住。进城之后离了你们,此人便就去了衙门。知州相公对那个王观察倒是钦慕,特意派了我帮杨官人。来这里之前,我们两人饮茶闲谈——”
“说了些什么?”贝兴大感兴趣,脑袋伸了过去。
夏平道:“王观察什么人物?不过是进京勤王的王通判独子。一时机缘巧合,打了几场胜仗,受到人赏识。回到汝州后,恰巧遇到杨进作乱,被他剿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手下军队从几百人暴涨到了数万人。这么多兵马,要多少钱来养?听杨官人讲,王观察已经没钱了。只等着今年的麦子卖钱,拿钱来养军。员外想想,现在的王观察必然是日盼夜盼,就盼着钱了。”
贝兴连连点头:“我们也是这么想的。按着今年的价钱,其实王观察定一斗五十文,并不能够说高了。不过,我们十几家粮商联手,这生意也不容易。如果能把价钱压下来,省下的钱便是我和余治富、康明起三家平分。生意人家,哪个会嫌钱烫手!”
夏平笑道:“那是自然!不过,我看那个杨官人也不是好对付的。而且知州特别交待,这几日让我好好陪着他。杨官人在鄂州便有什么不明白的,都来问我。”
贝兴忙道:“孔目,我们是自小就认识的,你对我有什么事情不了解?此次帮了我们,事后必然有重谢!邓州据说要卖三百万石粮食,一斗能压下十文钱,就是许多呢!”
夏平道:“员外,你也知道我的为人。丑话说在前头,给我的好处少了,这生意你们做不成!”
贝兴连连点头:“安心,安心!只要孔目说动了杨官人,我们必然会有重谢!”
第172章 供销社
王宵猎把书信看完,交给一边的陈与义。道:“杨审来信,说鄂州麦价约二百文一斗。不过那里天气湿热,产的麦子不如我们这里好。只是几个粮商一直压价,想让我们以四十文一斗卖给他们。”
陈与义读罢了信。道:“这几天襄阳市面上的麦价到了二十文一斗,已经过低了。如果不能把价钱抬上去,只怕丰收了农民也得不到多少利。”
王宵猎点了点头:“城内粮商卖二十文,农民卖给粮商能有多少钱?十五文?十文?我们减免了税赋,清除了豪强,最后农民没有得利,岂不是白辛苦一场。”
陈与义道:“天下又不是只有鄂州有粮商!不如告诉杨审,如果粮商还不愿意,让他到其他的地方看一看。两浙麦价高涨,这样赚钱的机会,不信没有人做!”
王宵猎站起身,叹了口气:“实际上,很可能就是没有人做。参议,你以为那三个粮商到襄阳来与我们做生意,只是他们三家?杨审信里面说了,一个船商,一个鄂州的粮商,一个武昌的粮商,他们就是以鄂州为中心的粮商选出来的人。卖粮只能靠水运,不卖给鄂州的粮商,还能卖给谁?襄阳附近,水路又能到达的,只有江陵和岳州了。那里粮价低,而且不缺粮。”
走到窗口,王宵猎看着窗外。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娱乐春秋[精校版]庆余年[精校版]步步生莲[精校版]1908远东狂人[精校版]特战先驱[精校版]唐朝好地主[精校版]庶子风流[精校版]叛徒[精校版]夜天子[精校版]窃明[精校版]秦吏[精校版]江山国色[精校版]上品寒士[精校版]无家[精校版]铁骨[精校版]诗与刀[精校版]北洋枭雄[精校版]极品家丁[精校版]武林帝国[精校版]长安风流天下枭雄[精校版]第五部队[精校版]小阁老[精校版]三国之袁家我做主[精校版]反元[精校版]血火河山[精校版]晚明[精校版]三国之蜀汉我做主[精校版]权臣[精校版]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精校版]红楼大贵族[精校版]汉祚高门[精校版]宰执天下[精校版]银狐[精校版]大秦帝师[精校版]我的二战不可能这么萌[精校版]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民国投机者铁血德意志[精校版]南宋第一卧底[精校版]舰载特重兵[精校版]醉迷红楼[精校版]民国大能[精校版]天下[精校版]大唐第一世家[精校版]大明国士特种兵王[精校版]捡到一只始皇帝[精校版]世子很凶[精校版]赵氏虎子[精校版]山沟皇帝[精校版]红楼庶长子[精校版]铁十字[精校版]逍遥小书生[精校版]明末工程师[精校版]医统江山[精校版]三国之吕布天下[精校版]命运的抉择[精校版]问鼎记[精校版]调教初唐[精校版]三国之宅行天下[精校版]启明1158[精校版]她们为我打天下汉世祖始皇家的好圣孙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天可汗黑道特种兵驻马太行侧[精校版]弹痕[精校版]一个人的抗日[精校版]愤怒的子弹[精校版]从士兵突击开始的人生[精校版]国策[精校版]开局就杀了曹操[精校版]绍宋[精校版]崇祯十五年[精校版]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精校版]梦回大明春[精校版]至尊特工[精校版]开海[精校版]明朝败家子[精校版]大明春色[精校版]唐朝好岳父[精校版]汉乡[精校版]民国之文豪崛起[精校版]一世富贵[精校版]儒道之天下霸主[精校版]锦衣王侯[精校版]明末边军一小兵[精校版]巨浪[精校版]抗日之兵魂传说[精校版]唐朝好男人[精校版]北地枪王张绣[精校版]强汉[精校版]中华第四帝国[精校版]辛亥大英雄[精校版]楚汉争鼎[精校版]
【历史军事】最新入库:奋斗在盛唐衣冠不南渡三国之袁氏败家子大秦:这皇子能处,有事他真上大明国士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明末大军阀北洋军阀史话(出书版)谍影凌云靖安侯